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休闲阅读】《死亡与苦难》

(2022-08-15 18:52:32)
标签:

历史

情感

时尚

教育

文化

分类: 读书小河
【休闲阅读】《死亡与苦难》




死亡与苦难 


我至今无法理解我的死/亡问题意识来自哪里,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邻居的长辈去世了,人们在哀哭,我一个人坐在屋檐下,反反复复问自己,人死了之后,他的那些感情,那些语言,那些思想,那些日夜兼程的牵挂去了哪里呢。难道这些看不见的事物也随着肉/体的消失一起消失么?

死/亡是人类恒久的功课。我们每天都听见死/亡的消息。陌生的人死了,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故事,或者是一声叹息,亲人死了,是一份悲/痛,或者绝/望。

后来,轮到我们自己要死了。死/亡是什么?我做好准备了吗?是恐/惧还是麻/木,是欢/歌还是悲/伤,我想清楚了吗?

海德格尔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死/亡问题。事实上哲学的追问,也不能解释死/亡的意义。所以才有超验的信/仰命题。

好多年前,我看见过李/叔/同先生临终提笔,悲欣交集。这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远远越过了中国人的大团圆情结。其中有无法释怀的悲/伤,但也有他急切地要拥抱的喜悦。

托尔金说,死/亡是上/帝馈赠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如果托尔金的话是真的,那么人类一直以来努力抗拒死/亡的境况,岂不是意味着人类无以复加的愚/蠢么?

面对每个人无法回避的死/亡,人们习惯性的看到了悲/伤,发出一阵阵哀叹,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死/亡的命题里面,那种我们完全陌生的幸/福感与跳跃。


年轻的时候附庸风雅,读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当我读到,“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觉得句子神奇,有一种陌生的撞击感,但是不明就里。

后来我通读了圣/经,学会了祷/告。我理解了复/活的意义,人是永恒的人,在时间的意义上,过去,当下,未来,总是以个体的人作为场域来实现。当我获得一种来自上/帝的启示,我立即拥有了一种时间的价值和空间的价值,从此我拥有属于我的范畴,我有战/胜/死/亡的能力,或者说我不用惧/怕,因为神已经帮助我战/胜了死亡,我想我的生命不是一个偶然的出现,而是必然的存在。我独一无二,我价值连城。

另外一个必须直面的主题,就是苦/难。苦/难是什么,苦/难至少有两个属性,第一,苦/难挥之不去,男/人必须流/血/流/汗才能糊口,女人必须饱受生/育/之苦。第二,苦/难让人生变得深刻。悲/剧的诞生,是苦/难的彰显,也是人/性的深刻的表征。

这是一个二律背反。作为人,我们都不愿意直面苦/难,但是苦/难却始终与我们结伴同行。我们想办法回避、消解苦/难,但是苦/难却更加深重。而一旦我们直面苦/难,在苦/难里面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又会发现,生命会出现一种灿/烂的张/力。

这种对苦/难的态度,决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我说的是艺/术,是那些伟大的作品。

就我自己而言,我活到现在,我很感激苦/难。如果没有我几乎无力承担的苦/难,我走不到今天。我的不算特别苍老的怀里,曾经躺下过两个死去的亲人。

许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邻居的死/亡让我陷入沉思,而亲/人的死/亡让我成熟。是死/亡和苦/难一直在教育我,这才是我的最珍贵的教/育诗。

现在我带着我的母/亲,活在北京这座我暂住着的城市。母/亲正在一天天苍老,我清晰地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

我知道,这就是人/生,为此我等待着母/亲的死/亡,等待着我的死/亡。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寄居的。

因为死/亡是一种结束,更是一种开始。

                                                                     (文/卢克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