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铺垫与渲染在作文中的运用(转自曾老师博客)

(2016-08-31 17:55:02)
分类: 记叙文写作
你的泪,为何打动不了读者的心?

      夜色阑珊,我仍埋头书案,做着那些似乎永远也完不成的作业。
      母亲悄无声息地走进书房,将一盘草莓放在我的案头,然后转身,无声地关上了书房的门。
      橘色的灯光,从天棚上洒落下来,柔软而温馨。青瓷盘里,红红的草莓,一个挨着一个,一行叠着一行,磊成了方方正正的金字塔。摘了托叶的草莓上,金黄的牙签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得赏心悦目。饱满的果肚儿上,挂着晶莹的水珠。高雅的青瓷、精心堆叠的红果笼着一层水滴折射的宝气珠光,让人觉得,这根本不是一个果盘,而是母亲竭尽自我所能,用慈爱、用关怀、用心意创作的一幅以亲情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夜,静悄悄的,精致的果盘,静悄悄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久久地凝视着这座小巧的金字塔,泪水,渐渐地模糊了双眼.....
      这样的作品,我真的不知批阅过多少次。每次我总习惯将作者叫到我的跟前:
      “如果你是读者,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写的内容是真的吗?”
       学生往往要迟疑一下,然后将自己的作品再读一次,继而有些腼腆地回答我:的确有点假!
     “晚上孩子熬夜做功课,母亲给我们送点水果、送点茶水、送点咖啡、送点夜宵,这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什么一件真事,到我们的笔下,一写就变成假的了呢?”
      学生往往还是要沉默一会儿,再读一遍自己的文章,而且琢磨了很久,才能找到根本答案:“结果部分假了,母亲每天都做类似的事儿,我们从没哭过,这部分写假了,导致整个事件看起来都是假的!”
      其实,能把文章写成这样,已经算是很优秀的学生了。问题在于:同样是平平常常的一件小事,到了作家的笔下,就能写得催人泪下,即便文中写自己流泪了,我们读了也感觉事件是真的,感情是真的,为什么到了我们的笔下,一流泪就变成假的了呢?

                                 最核心的症结:缺乏对事件背景条件描述
 
      同样一件小事,在不同的背景下,带给人的感受和情绪冲击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下面有三个事例:
      1.汶川大地震,他捐了372.54元。(没有背景)
      2.“横路进二”是我家门前那条街上每天都能遇到的一个乞丐。他先天患小儿麻痹,从小就被父母遗弃。左邻右舍见他衣衫褴褛无家可归,凡是有点同情心的人遇到他,都会给一点儿零钱,或者送给他一点吃的。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一些顽皮的孩子见他有些呆傻,便给他起了个电影里的名字。汶川地震发生了,他看到商场外的露天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新闻实况看到那些伤痕累累痛失亲人的孩子他眼泪汪汪地挤到捐款箱前,将自己仅有的372.54元,全部投进了捐款箱。(添加背景甲)
      3.王建,是全国享有盛名的企业家,2014年福布斯排行榜名列前茅。有人曾开玩笑说,他拥有的资产整个家族躺着啥事不干,十代人也花不完。汶川地震后,街道组织捐款。面对大家期待的目光,坐在宝马车里的王总掏出手机,向募捐的小伙子要了一个账号:“我把建行网上银行的零头全部捐给灾区!”大家不知他捐了多少钱,都觉得至少也会几百万事后大家一打听,共捐了372.54元!
      非常明显,第一个事例几乎无法给大家带来什么感受,更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情感冲击——因为没背景。第二个事例,添加了主要人物的凄惨命运做背景,唤起的是我们深深的感动,主人公的行为让我们由衷的钦佩。第三个添加了优厚的经济条件做背景,唤起的是我们的鄙视,甚至是愤怒。      
       叙事不写背景,或者背景描述不到位,主人公的行为就无法唤起读者鲜明的内心感受,在情感上也无法激起共鸣。如果作者在这种情况下,仍以第一人称,硬生生地抒情,或描绘自己如何感动,读者就会觉得讨厌,觉得整个事件都是假的。

其次,缺乏情境渲染
 
       任何故事情节的发生,都对应着具体的情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影视艺术往往还要添加音乐背景环境。我把这部分内容的描绘,称为情境渲染——就是大家常说的渲染气氛。
       在描绘故事情节的时候,仅仅着眼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行正面刻画是无法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的,要想达到泪奔的效果,必须配合背景的书写和具体情境的渲染,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触动读者的“泪点”。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经典范例,是电影《人生》中,高加林背叛了刘巧珍,自己进了城,并和“有背景”的黄亚平恋爱,刘巧珍不得不最终选择与马栓结婚这个桥段。
       (一)抛开背景和情境,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刘巧珍呆呆的坐在婚床上,像一截早已枯死的木桩,脸上没有半点儿的喜悦,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似乎和她没有丝毫关系。两只眼睛疲惫而麻木,仿佛是几个世纪前就干涸了的枯井,泪水流干了,泪腺枯萎了,一切神韵都被残酷的命运风干,只剩下一个僵化的、没有水分、没有灵魂的躯壳。
       (二)加上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故事情节就增强了感染力:
       高考落榜,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是谁给了他温暖的陪伴和安慰,高加林忘了;别人走后门,顶掉了他民办教师资格,在他生命刚刚出现一点亮色又被抹去的时候,是谁给他义无反顾的支持和最生动的鼓励,高加林忘了;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疯狂地挥舞着镐头,将自己的双手磨得血泡累累,是谁用最纯净的爱情,为他抚平身心的创伤,让他重拾生活的勇气,高加林忘了。这一刻,他进了城,终于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城市梦”,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她分手,重新回到了名落孙山时曾经抛弃过他的黄亚平身边,这就是刘巧珍用水晶般澄澈的爱,换来的情!(背景)
       刘巧珍呆呆的坐在婚床上,像一截早已枯死的木桩,脸上没有半点儿的喜悦,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似乎和她没有丝毫关系。两只眼睛疲惫而麻木,仿佛是几个世纪前就干涸了的枯井,泪水流干了,泪腺枯萎了,一切神韵都被残酷的命运风干,只剩下一个僵化的、没有水分、没有灵魂的躯壳。
       (三)再加上当时的情境渲染,这一情节就更能打动人心:
       高考落榜,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是谁给了他温暖的陪伴和安慰,高加林忘了;别人走后门,顶掉了他民办教师资格,在他生命刚刚出现一点亮色又被抹去的时候,是谁给他义无反顾的支持和最生动的鼓励,高加林忘了;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懑,疯狂地挥舞着镐头,将自己的双手磨得血泡累累,是谁用最纯净的爱情,为他抚平身心的创伤,让他重拾生活的勇气,高加林忘了。这一刻,他进了城,终于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城市梦”,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她分手,重新回到了名落孙山时曾经抛弃过他的黄亚平身边,这就是刘巧珍用水晶般澄澈的爱,换来的情!(背景)
       欢快的喇叭、唢呐,不停地变换着欢快的曲目,悠扬的旋律,起伏跌宕,悠扬婉转,在屋外的小院里,在熟悉而古朴的村庄里,在一道道山梁和一条条小溪之间回荡,尽情地张扬着农民对新婚儿女的祝福,洋溢着人们对洞房花烛回忆或向往。土生土长的乡村主持人拖着故作的喜气喊着一道道程序,高声的迎来送往,十里八村的相亲欢聚一堂,高声祝贺新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杯碗相撞叮当作响。顽皮的孩子追逐着,嬉戏着,稚嫩和清脆的笑声和周围的各种声音,混合成婚庆的交响。(室外情境渲染)
       红色的窗花,红色的幔帐,红色的锦被缎褥,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衣裙,红色的鞋......四周的一切凡是能用红色装点的,都在这一个换上了红装,缀了红色。(室内情境的渲染)
       刘巧珍呆呆的坐在婚床上,像一截早已枯死的木桩,脸上没有半点儿的喜悦,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似乎和她没有丝毫关系。两只眼睛疲惫而麻木,仿佛是几个世纪前就干涸了的枯井,泪水流干了,泪腺枯萎了,一切神韵都被残酷的命运风干,只剩下一个僵化的、没有水分、没有灵魂的躯壳。
       在残酷背景的烘托下,在喜庆的内外环境的反衬下,刘巧珍静态的悲惨命运,如江河倒泄,天地同悲,怎能不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果没有背景和情境的映衬,这种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故事情节不真实
        再真诚的谎言,也不会让人感动。 
        很多时候,我们的文章无法感人,正是因为我们用虚假的故事情节和虚假的情感欺骗了读者。
       学生笔下的假情节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超现实虚构,无中生有。虚构是一种写作技巧。虚构的前提是,必须用客观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实,来虚构故事中原本不存在的情节,但绝不能用现实生活中重不曾发生的事实来虚构。虚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故事情节,读者一见就知道作者在撒谎。
       例如,有的同学为了表达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之情,描绘了这样的情节:
       有一天,爸爸出差了。深夜,我突然得了急性肠炎,肚子像刀绞一样疼。妈妈背起我就往医院跑。起初,妈妈还脚步麻利,后来,越走,脚步越沉,越走,脚步越慢,呼吸也变得异常艰难。
       夜,很深,四周一片黑暗。黑暗中的妈妈,背着我,就像背着一座大山,那消瘦的身躯摇摇晃晃,似乎来一阵风,都能将妈妈吹倒。
       我趴在妈妈的背上,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
       不知走了多久,妈妈的身子一歪,带着我一下子滚到了路边的沟里,我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自己早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妈妈趴在病床边上,静静地、沉沉地睡着。苍白的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两鬓,又添了几缕白发。额头和手臂,更是多了一块块刺眼的擦伤和瘀痕!
       望着沉睡中的妈妈,我心潮起伏,泪水瞬间喷涌而出:妈妈,单薄瘦弱的妈妈,为了给我治病,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暗夜里,你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你承受着多少艰难和伤痛,才将人事不省的我,弄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医院啊!
       初读文本,我们险些被读者的真情感动,可是略一沉思,我们就发现作者说了假话,他在欺骗我们:
       其一,在大都市里,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孩子得了急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打出租车或呼叫120急救车,即便是深夜,这些条件也是具备的。妈妈选择背着孩子去十几里外的医院,无论从母亲的智商还是从母亲爱孩子的心理角度,都是绝不可能的。
       其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如果一次,脸上就“又多了几条皱纹,两鬓,又添了几缕白发”,恐怕妈妈早就变成“白发魔女”了。
       其三,城市里的道路两旁都有路灯,两边也没有深沟。作者笔下的城市道路,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是农村的路。有路灯,哪里来的“四周一片黑暗”,路边没有深沟,我和母亲如何能滚进深沟。
       其四,急性肠炎很多人都得过,的确很疼,即便如此,再加上摔了一下,也不会什么都不知道了,除非撞到了石头上,如果真的撞到了石头上且撞得晕了过去,醒来时还应该在沟里,而不是躺在医院里。
       第二种:缺少铺垫,变真为假。(未完,待续
       第三种:抒情超出正常尺度,虚情假意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