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9-28答《文汇报》采访原文

(2014-12-26 10:02:37)

您现在自己做研究时,对纸本和数据库的依赖程度各是如何?

 

       我想您指的是纸本和电子本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相当程度上仅限于获得的方式。我习惯的做法,是把重要的电子文献全部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若说获取文献的途径,我相较而言更依赖网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更依赖何种方式受到研究者的习惯、所处的资料环境、研究领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研究领域,比如对一个研究秦汉史的学者来说,可能纸质文本就可以满足需要;而对于世界史的研究者而言,很多时候就要通过网络获取资料了。我算是做汉学史的,所涉资料一般只有大型图书馆才有收藏,而网上有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故而较为依赖网络。

 

平时常用的是哪几个数据库?

 

       若说数据库,常有的有中国知网、读秀、大成老旧刊和Jstor、EBSCO、Proquest等。此外,还经常使用谷歌和网上各式各样的开放获取数据库。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搜集各种网上学术资源的?

 

       应该是2005年下半年。那时我还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学生,我的导师周振鹤先生在讲授历史文化地理这门课时,谈及相关领域的各种基本参考书籍和最新著作,其中就有黄一农先生的《两头蛇》(台版),也因此而得知黄先生“e-考据”的提法。我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一份叫做《中国评论》的杂志,1872至1901年在香港出版,英文的,比较少见,是通过香港大学图书馆的“HKJO”数据库获得的。所以我在入门时,就算是网络学术资源的受惠者,故而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进展。

 

如果不使用收费的数据库(如需要学校图书馆购买的那些),只是使用网上的开放数据库,也可以做出很好的研究吗?因为现在也有很多在学院体系之外、但对文史感兴趣的人。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在实践中很难见到这样的例子。对于研究者而言收费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想要的东西。不妨这样说,网络上日益丰富的开放获取资源,的确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之前非学院体系学者获取基本文献较为困难的缺憾。

 

 

您对现在开放数据库使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开放获取数据库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无远弗届、取用便捷等优势,诠释了学术为“公器”的精神,也有利于学术文献和成果的传播与利用,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也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您在做研究时,是否有很高的对全文检索(包括图像说明等)的需求?

 

 

      全文检索(包括图像说明)很重要,可以提高利用率。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这种功能越高越好、越智能化越好(比如可以自动推送关联度高的关键词甚至资源),有让使用者反馈的机制就更好了。但也要看情况,付费数据库期望会很高,而对数量众多的开放获取数据库(尤其是与研究关联度高的)则有所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