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推出影印版《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2012-03-16 15:24: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汉学

    19世紀時,來華的傳教士認為西方的知識和技術能和福音一起傳播,於 1867 年創辦了《傳教士記錄》( The Missionary Recorder ),這份僅維持一年的刊物便是《教務雜誌》( The Chinese Recorder ) 的前身。 1868 年《教務雜誌》創刊,雖然中間曾於 1873 年停刊一年,最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刊,其長達 75 年的出版歷史,足以證明它在史料上的重要價值。
    本次出版以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珍藏之原書為主要依據,並參照各版本編校重製而成,並收錄美國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歷史學教授 Kathleen L. Lodwick 編纂之英文索引二冊,首次完整出版,並獨家開發的 Web 版索引工具,使全套史料更加方便好用,利於研究。

      摘自臺大校訊第1079期,時間:100/01/


另从台大出版中心网站上看到该书的若干详细信息,附后

1、教務雜誌
http://w.huoliquankai.info/browse.php?u=c39b3415de8Oi8vcGljLnBpbWcudHcvbnR1cHJlc3MvMTMyODUxOTE5NC02MDc0OTcwMzVfbi5qcGc=&b=13&f=frame

2、項潔主任說明數位化的教務雜誌在查閱時的便捷性
http://w.huoliquankai.info/browse.php?u=c39b3415de8Oi8vcGljLnBpbWcudHcvbnR1cHJlc3MvMTMyODUxOTE5NS0yNTkyMDE3NTIxX24uanBn&b=13&f=frame

3、查時潔教授說明教務雜誌在文史研究上的重要性
http://w.huoliquankai.info/browse.php?u=c39b3415de8Oi8vcGljLnBpbWcudHcvbnR1cHJlc3MvMTMyODUxOTE5NC00MTQyMzY3NjM2X24uanBn&b=13&f=frame


台大出版中心版基本信息:

出版時間 : 2012年2月10日 

出版單位 : 臺大出版中心、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 

裝訂 : 精裝 語言 : 英文

ISBN : 978-986-02-7510-0

定價 : 360000元 


封面

http://w.huoliquankai.info/browse.php?u=c39b3415de8Oi8vd3d3LnByZXNzLm50dS5lZHUudHcvbnR1X251YmUvYm9va2ltZy82MTguanBn&b=13&f=frameChinese Recorder)" TITLE="台湾大学出版中心推出影印版《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


作者信息

1. The Chinese Recorder Collection
臺大版編輯委員:汪靈光、查時傑(主編)、項潔;

2.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 1867-1941 (Cpmpiled by Kathleen L. Lodwick / Published by agreement with 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through the Chinese Connection Agency, a division of the Yao Enterprises, LLC.)


简介

 The Chinese Recorder, The Missionary Recorder,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教務雜誌
☆全套精裝版首次完整問世
AD 1867-1941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信息交流全紀錄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教務雜誌》(簡稱 The Chinese Recorder , CR)是 19 – 20 世紀在動盪中國出版的英文刊物中持續時間最長者,直至 1941 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才停刊。此刊物創辦之初乃為提供來華傳(宣)教士一個交換訊息的平臺,以協助彼此對中國文化的瞭解與工作推行;然因其紀錄詳實,輔以許多手繪圖片與照片、精密統計數字,不但是超過半世紀西方管窺、瞭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更因記載內容旁及亞非美歐洲,不僅為研究 19 – 20 世紀的重要文本,更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本套書由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二單位戮力合作,搜尋並重整散佚於世界各地之頁面,補齊全套;套書包括《教務雜誌》前身— The Missionary Recorder 與索引 2 冊—由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者 Kathleen L. Lodwick 花費鉅時精心彙整而成,更方便研究者依主題於 5 萬多頁的歷史長河中穿梭查詢。

☆ 臺大版 The Chinese Recorder 套書簡介:

1. 首次全套 完整出版(75 冊)
‧ The Missionary Recorder: A Repository of Intelligence from Eastern Missions, and Medium of General Information (1冊,1867年,為 CR 前身)
‧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72 冊,1868-1941年)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 1867-1941(2冊)

2. 獨家開發 Web 版索引工具 :
贯 針對 CR Index ,獨家開發 Web 索引工具,方便史料研究


☆ 臺大版 The Chinese Recorder 套書特色:
1. 價值 - 為極珍貴史料
‧在中國出版最久的英文刊物,長達 75 年 (1867-1941)
‧原為傳教士互通訊息平臺
‧撰寫角度客觀中立,為「在華生活的外國人」側寫中國,異於其他中國人或西方人 撰寫之史料
2. 內容 – 豐富多元
‧ 討論議題多元,除基督教福音內容外,含大量生活習慣、語言學習、儒釋道思想研究心得、中國經典翻譯,各種教育文化、經濟、風土民情、醫療、社會服務等文章
‧ 紀錄當代時事,如中法戰爭、義和拳亂、辛亥革命、反鴉片運動、收回教育權、反基運動、共產主義在中國興起等
‧ 含珍貴統計數據:如興建教會、學校、醫院、中國基督教傳道大會、中國教會成長等
‧ 含大量圖(照)片:珍貴的人物、建築、少數民族等重要圖片、各式手繪圖、地圖等

3. 頁面 - 收錄完整 :
‧ 珍貴原刊逐一掃描
‧ 補齊全套(含一般版本欠缺的 1869 年 1- 4月與 1941 年 12 月)
‧ 經數個版本詳細比對,依原刊樣貌修補而成

4. 實用 – 利於研究:
‧ 收錄 2 冊索引
‧ 全套冊完整紙本,方便借閱、彼此參照
‧ 獨家開發 CR Index Web 索引工具,串連以後分類統計方便史料研究
‧ 其他同類史料無上述優點 


序言


重版序 查時傑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教務雜誌》的史料價值

凡治中國基督宗教史的學者們,莫不注重原始史料的蒐集與應用,由於近代基督宗教是由西方的傳教士們,遠渡重洋傳入中國的,所以早期相關的文獻資料自是以外文為主,中文為副的;爾後,隨著傳教中國在時間上的延長,並在地區上的增廣,文獻資料上就逐漸地外文、中文兼而有之了;到基督教會逐漸走上自立化與本色化,傳教士把傳教工作交棒給中國信徒後,歷史文獻方面的資料也就自然成為以中文為主,而外文就退居為副了。

但在最早期基督宗教初傳入中國的年代裡,外文資料絕對佔著極重要的地位,這與明末清初來華的天主教士傳入天主教時的境況,是十分相似的。明末時期來華的天主教士們,抵澳門後雖然努力地學習華語華文,透過翻譯與寫作,編纂並出版了中文方面的教理書籍或手冊,以供中國信徒閱讀靈修,但教士們也必須持續以他們的母語或拉丁語寫出他們在華傳教工作的報告,輾轉寄回歐洲,向母會報告在華傳教的種種事宜。所以天主教初來中國時,就天主教史料的質與量而言,是以外文文獻在數量上佔最多,並且在質量上也是居第一手的史料地位。

遲至西元 1807年始,來中國傳教的基督新教教士們,也是採取過去天主教會傳教士的方式,一方面努力地勤習華語,期盼能用華語來向中國百姓介紹基督教教理,爭取中國百姓在信仰上的皈依;他們也勤習華文,期盼能透過文字翻譯,譯出可供中國信徒閱讀的中文《聖經》,又創作各類介紹基督教教義的中文〈福音單張〉和《福音小冊》,以利向中國各階層的百姓傳教,他們在文字傳教這方面的工作,要比天主教做得更積極;另一方面傳教士也以自己的母國語文寫出他們在華傳教的實況,因為他們也必須要作成實況報告,呈交給差派他們來華的母會團體,讓差派他們來的母會團體了解他們在華傳教的實況後,再由母會的代表以書面文獻或親赴各教會,向支持他們來華的眾教會教友報告傳教士在華傳教的實況,以 便繼續獲得教友們的各類支持,以持續其在華的傳教工作;所以這一類的外文文獻自是珍貴的史料。此外,還有許多傳教士,在年老退休後,寫出他們的回憶錄,以留下自己一生傳教的真實記錄,這些文獻資料也都成為日後研究在華傳教史的珍貴史料。

再者,各差會來華的傳教士間,亦必須要有一個彼此互通在華傳教訊息的平臺。因為傳教士們遠渡重洋,前來中國,散落分佈於各地,在中國這塊陌生的異地上,他們是何等地期盼著親人寄來的家書,也期盼母會發出的工作信函指示,更期盼得著分散在各地同仁間互勉互勵的書信。這種期盼各類訊息的獲得,所謂「家書抵萬金」的心境,不是只有中國人所獨享獨有的,是普世世人之常情,所以建立一個能以文字溝通與傳遞訊息的平臺,是極其自然的結果。初起時可能只是某一個差會傳教士同仁間的溝通平臺,逐漸地就會形成眾差會間傳教士同仁間的溝通平臺,因為他們雖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差會,但面對的卻是同樣的傳教問題。這種傳教士之間互通訊息的平臺之需要性與必要性,只要從某一刊物因故停刊,就立刻有呼聲不斷的回應,請求該刊物續刊或復刊就可以看出。這種要求不應該停刊的呼聲,幾乎是呈現一面倒的現象,由此可知是類刊物出版的重要性了。

在眾多有關教會的原始史料中,屬《教務雜誌》最為重要。這個刊物,絕對是重量級的刊物,不但內容最為豐富,並有其公信力與權威性,而且持續出版的時間也最長,竟能持續出版長達七十五年之久,若不是二戰發生,編輯與出版地的上海因為被日本侵略軍佔領而不得不被迫停刊,否則它應該還會繼續出刊下去的。總之,《教務雜誌》作為一個能長期提供傳教士間互通訊息的平臺,長期並持久的出版,已使它成為在中國教會歷史上最珍貴的文獻資料之一,其在中國基督新教史史料價值上,是有目共睹,也沒有另一本同類期刊可以超越它的,而其史料上的第一手地位,更是無出其右的。
《教務雜誌》的出版時間長,一個月出版一期,一年十二期,七十五年來,《教務雜誌》出刊的冊數卷數就十分可觀了。猶憶 1975年,筆者首度在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的書庫中,看到《教務雜誌》的各卷合訂本,一卷不缺地按著年代先後,依序排列置放在書架上,印象真是十分深刻,至今難忘。

但《教務雜誌》因卷數實在浩繁,出版的時間又達四分之三個世紀,加之當時每期的出版數量也不大,據資料顯示,最高曾出版到一期三千冊,所以每期出版後寄給世界中外各地的訂戶,長期下來,到停刊時,個人訂戶方面能一期不缺地加以全套保存收藏者,如今合理推測,應該已絕無僅有了。在教會史研究圈內所得到的相關訊息,就全世界的個人訂戶而言,至今尚未聽聞到有當年個體訂戶的後裔,宣稱有完整全套的收藏;而若以全世界的相關圖書館訂戶而言,能保存收集全套者,至今也已不多見。這當然有其時空兩方面背景所帶來的限制,因此就帶來研究上的困難重重。

鑑於上述研究者對全套圖書資料既然難以掌握控制,因此在過去的那個年代,在亞洲地區要使用或參閱全套《教務雜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有幸能費財費時前往美國,參閱起來仍是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存在,因為當時尚未有目錄索引類工具書的出現,所以查閱其中的資料實在不容易,又極其麻煩,需要一本又一本地逐頁翻閱,這實在是既費時又費力的浩大工程,研究者因此只有知難而退,望而卻步,終致放棄對《教務雜誌》的研究了,至多也是蜻蜓點水似地,研究個小題目就打住了。

研究《教務雜誌》另一困難在於當時所謂研究上的配套措施,像目錄索引、微卷軟片,全然都沒有編纂與拍攝出來,所以研究者只能望書而興歎,徒呼奈何;後來雖然進步到已能把《教務雜誌》的各卷資料拍成微卷軟片,並且還可以購買,不必再遠去美國或相關的圖書館,它已可寄來亞洲各大學圖書館或研究機構,然後放入非個人財力所能購買得起之昂貴閱讀機,開始面對著螢幕展讀微卷資料,這時似乎是已解決了在閱讀研究上的困難問題;但在閱讀機上閱讀,又會造成眼睛視力上極大的傷害, 許多研究同道在長期地閱讀下來後,竟造成眼睛視網膜的剝落,眼力因而受損,不得不找眼科醫生診治,因而被迫中斷或放棄研究,這類消息時有所聞。如今隨著科技文明的日新月異,圖書資料多已數位化,而工具書的目錄索引也在魯斯基金會 (Henry Luce 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下,得著 Kathleen L. Lodwick 教授所領導的工作團隊長期勤奮的工作,終於把全套《教務雜誌》目錄索引編纂完成,並順利出版。厚厚的兩大本目錄索引,其嘉惠於研究者,帶來在研究上莫大的方便,真是功德無量。

在目錄索引本的前言中,編者把《教務雜誌》作了全面而詳細的,如書目解題似地介紹,這才使《教務雜誌》的研究風氣又復活了過來,此也將使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能更上一層樓,研究的成果也將更為豐碩與有所突破。

或有謂在圖書資料大量數位化後,還須耗費鉅資來重印《教務雜誌》的合訂本嗎?這個疑問有待說明,一則原套的《教務雜誌》以出版時日已久,其將成為善本書、珍本書的地位乃為必然,如此就不方便隨意出借了,以免萬一破損毀壞,這可就毀了全套珍本圖書的無上價值,其損失是難以估計的;而重版本一出就可供借閱者使用,解決了圖書館有書又不便出借閱讀的兩難問題。再者重版本的普及性,可以使研究者節省經費,不必再遠涉重洋,也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可就地研究。

或謂《教務雜誌》全部資料已數位化,打開電腦,就可在螢幕上閱讀研究,但是螢幕的空間仍然有限,當研究者參閱不同頁次的資料,比對不同史料的異同時,電腦的功能仍會有時而窮,而利用書本的傳統研究方式仍是電腦所無法取代的;再者利用此次重版本出版的難得機會,也修正了原版本的一些錯誤,並加入《教務雜誌》前身— — 1867年的 The Missionary Recorder: A Repository of Intelligence from Eastern Missions, and a Medium of General Information。除《教務雜誌》全套重版外,又精選出其中各期所拍攝的珍貴圖片,單獨編輯並譯成中文說明出版《教務雜誌珍貴圖片選輯》,以方便讀者或研究者對《教務雜誌》中相關圖片的認 識,另又擬將書中較具特色之廣告與各月封面集結成書,以利不同面向的研究;此外還取得目錄索引工具書的版權公司 (The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再版同意,把目錄索引也配套出版,提供給研究者最大的方便。

總之,此次重版本《教務雜誌》的出版,絕對會對研究者在使用上,能有事半而功倍之功效。過去因受種種時空背景與主客觀環境的限制,研究起來總覺絆手絆腳的喟嘆,如今得因著本套《教務雜誌》的重新出版,不再有所束縛,而使中國教會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都將為之大有改觀,使研究中國基督教教會史能步上另一高峰。最後,謹向出版者的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臺大出版中心諸同仁致敬,因為他們嘉惠了所有的研究者,故樂之為序。


重版序 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兼出版中心主任)

2008年我應葉建華教授之邀,參加楊淑嬪女士的碩士論文構想口試,楊女士用《教務雜誌》的本體論 (ontology)作為論文的主題,那時對《教務雜誌》的廣度與深度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能想像這套資料對研究中國基督教史的重要性。數個月後拜訪汪靈光教授,除了對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經年在《教務雜誌》上的整理和數位化極感佩服外,更驚訝這一套如此重要的書居然從來沒有正式出版過。那時即與汪教授討論由臺大出版中心共同出版的可能性,後來由於經費的問題延遲了一陣子,直到 2010年華藝的常效宇先生同意協助後才又再啟動。

在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創辦人趙天恩教授有心地蒐集下,該中心擁有大部分保存狀況良好的珍貴原刊。為使史料更易於流通與閱讀,在汪靈光教授帶領下,花費兩年時間逐頁掃描、修圖並蒐集其他版本補齊所缺的各頁面;其後,經臺大出版中心編輯團隊參酌 Kathleen L. Lodwick教授編輯的微卷(Scholarly Resources Inc.發行)、臺大圖書館電子書(Adam Matthew Digital出版,資料來源為英國倫敦亞非學院和大英圖書館)逐頁比對、排版而集成此套書,期使原刊樣貌完備以增加研究之便利與普及。

由於《教務雜誌》出版時間超過半個世紀,總頁面超過五萬頁,卷帙浩繁,經詳細交叉比對,我們發現即使同一年份,亦有因打字排版造成的版面差異,或因收藏本原即散佚,造成目前各套《教務雜誌》各有缺漏或擁有似乎是別人都沒有的卷期。例如,上述微卷可謂是目前最齊全的一套,擁有似乎是唯一的卷期,如 1869年 1至 4月、 1941年 12月等;然而,亦有缺漏如 1875年第 310頁後的兩幅手繪地圖等,或礙於不懂中文而正反兩面都放,如第 3冊 ( June 1870 – May 1871 )第 308頁後 8個圖正反兩面都排放而成 16個圖。臺大圖書館中《教務雜誌》電子書應為目前研究者最普遍使用者,然而缺漏、錯誤的也不少,大面積缺頁除 1869年 1至 4月與 1941年 12月外,另有如 1901年 1月、 5月, 1907年 1至 7月與其他零星缺頁。然而,縱有如上的缺漏,亦無損於其長期以來對研究者的貢獻, 因為各收藏與出版版本的目的均在盡力提供研究者更完整的資料。

此套《教務雜誌》的蒐集與重印出版得以完成,是建立在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擁有大部分完整藏書與數位化之基礎上。期間編輯們並盡力補齊所有內文與圖,書中許多長幅摺頁或彩色圖均力求忠實呈現,期望藉此出版,補足中國近代史研究中資料不足的一角,協助研究者窺見該段歷史之全貌,進而開啟並創造更多研究領域與成果,達到臺大出版中心學術出版之使命與目標。

《教務雜誌》的另一個特點是在 1986年由 Lodwick教授主編了兩鉅冊完整的 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CRI)。這兩冊 Index使得《教務雜誌》在使用上比其他類似的史料好用得多,臺大出版中心亦徵得 Lodwick教授同意與 The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的授權,將 CRI 與《教務雜誌》共同出版,以便學者的使用。

套書製作期間,主編查時傑教授、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汪靈光教授與其同仁付出許多心血,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常效宇先生與其同仁提供許多協助,本中心戴妙如小姐與編輯團隊細心及費工地比對、整理, Niki Alsford 協助本重版序等之英文翻譯審訂,特此致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