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古诗中“斜”字的读音不只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文化——
古诗中的“斜”字怎么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要求,
“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理由是字典里只有“xié”的读音。笔者认为这种改法值得商確: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笔者曾针对《山行》这首诗的背诵做过一个对比试验,我把全班56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8人,一组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另一组则读“xiá”,五分钟后检查,“xiá”组的有21人熟练背过,而“xié”组的只有11人背过,而且熟练程度与情感表达都有明显差距。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脚”(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称为“韵脚”),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没有“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其三,我国唐、宋时代都处于诗词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这种民族文化相伴而生的“韵律学”在当时也十分兴盛,为了适应诗韵的特殊需要而“规定”一些字的音变,正是
“韵律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千百年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这类特殊音变的应用虽然已经很少,但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至今并未完全消失。如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演的著名现代京剧《沙家浜》里“沙奶奶”与“郭建光”的一段对唱中有这样几句唱词:“……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家,让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一觉睡到日西斜……”由于整个唱段中都是押“a”的韵,这里的“斜”字也是唱了“xiá”的音,听起来非常美,倘若唱成“xié”,味道恐怕就差多了。笔者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记得初中二年级时的一位数学老师上几何课时,直角三角形斜边他就说成“xiá边”,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当年的老师也教过这样的读音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教学,又要体现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就古诗中的这个“斜”字的读音而言,可以这样灵活地处理:在识字教学阶段单独研究这个字的读音时要读“xié”,到了感情诵读阶段则告诉学生“斜”
字在中国古诗中有“xiá”的读音,这种读音的变化读起来或听起来会感觉更美。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可以使语文知识与民族文化达到水乳交融。(说明:如果“斜”字不在诗的韵角上还是要读“xié”)
本文发表在上海《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张春海 曾任山东省莱西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