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履霜》一曲今何在?

(2017-04-17 09:15:29)

《履霜》一曲今何在?

——范仲淹版《履霜操》的发现和打谱记

 杭州高伟

自我在一年多以前在博客上发了“《履霜》一曲今何在”等的博文以后,许多朋友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公布相关的资料,其中有浙江桐乡的范氏后裔范矛彧老先生,多次来电鼓励,希望我写写发现记。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和范希文相关的旅游部门,然而他们更多是出于赚钱而不是文化,所以我一直没有回应。我把写成的相关论文投给相关的杂志也大都石沉大海,可见这社会真正关注学术文化的人还是不多的,大家更关心的是短期的商业利益。

近日范先生又来电话说可以把博文文章推荐给《范仲淹研究》季刊,让我稍作修改。

其实我在琴学文化上的发现不止是《履霜操》,《履霜操》不过是我在研究孔子和《诗经》弦歌时的副产品。

从一九八五年进入大学中文系开始,我就一直想学习古琴,但是因为经济和师资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但是我先从理论着手,自学了减字谱和工尺谱,自己也很关注古琴学术方面的信息,也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本和音像资料,十年前我买了一把练习琴,想自学,因为太难,没有摸几下就知难而退了,因为我知道当时在古琴上有成就的大家几乎都是世家出身,象我们这种业余爱好者是不可能有多少成就的,于是我把古琴搁放了十年。好在我的兴趣爱好很多,后来我把精力都放在了书画、易经、理财的研究上。也是机缘巧合,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发展的速度太快了,以前师徒口耳相传的学艺的传统现在正在被电视和互联网打破,于是我从书店和网上找到许多学琴的视频材料,于是我又来了兴趣,化了半年多时间自学了《阳关三叠》《秋风辞》等简单的曲子。等我进入了门内,我才发现其实现在许多琴家的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并不高,而学古琴是最需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的,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道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乐器。比如电视里有一位广陵派的老师把打、摘的方向都说错了,还有许多老师把大指的“尸”叫劈,实际上应该叫“擘”,而且好多现在古琴的入门书上都是这么说的,其实老一代琴家的书上基本上是没有这种低级错误的。

随着我的琴艺的进步,我觉得仅弹别人弹过的曲子没有什么意思,我能不能弹一点别人从来没有弹过的曲子,或者自己打谱一些古曲,这样弹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至少别人也听不懂。当初我学琴的目的并不是成为演奏家,纯粹是出于对古人风雅的想往和敬仰,因为本人的兴趣太广,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技巧,但是本人一直有个宏愿,要传承中华的文化绝学。这样想着,我就想弹什么曲呢?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的中文专业相关的琴曲,当然第一个就是孔子的曲子。结果一查史料,孔子所弹的曲子只有一个《陬操》现在据说是失传了,还有就是《诗经》和《楚辞》的弦歌,另外我还知道范仲淹常弹的《履霜操》也丢失了,至少现在的琴家都没弹过,于是我又重新开始了寻找这些古代乐谱的征程,不找不知道,一找就发现了一个宝藏,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我从山海般的的古籍孤本中找到了并考证出了司马迁所说的孔子所作的《陬操》的弦歌曲谱以及范仲淹常弹的《履霜曲》演奏谱,发现了被认为散佚了两千多年的《诗经》的最早的十首汉魏时期留传下来弦歌曲谱,其中包含《国风·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五首,《大雅·文王之什》中的《大明》《绵》《棫朴》三首,《鹿鸣》篇,使得孔子删编《诗经》中记载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场景以及宗庙祭祀的礼乐状况能够再现于世。

《陬操》曲谱我已在网上公布,也曾在小范围内弹过,所以最近陕西一位导演来电话询问情况,希望能无偿提供资料,我当然没有答应。其余作品目前正在打谱研究中,不便说太多。为此本人撰写了“发现传为孔子所作的《陬操》曲谱”、“发现《诗经》等被认为失传的弦歌曲谱”两篇未刊之文,详细加以考证释解,并寄给了相关杂志。

回到《履霜》上,《履霜》引起我的注意首先是其题目,因为这时我正痴迷于《易经》的象数理占,“履霜”一词源自《易经·坤卦》中的“履霜之戒”。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意为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因为霜乃冰之先兆,故寓意防患未然,晓以自警。同时坤卦又讲厚德载物,为臣之道,讲谦逊和包容,黄裳元吉,即古代君子或现代二把手的处世学问。

陆游《老学庵笔记》曰:“范文正公酷好弹琴,唯有一曲《履霜》,时人故号范履霜。”陆游《剑南集》中亦咏作:“酒仅三蕉叶,琴才一履霜。”

为什么范仲淹只弹《履霜操》呢?此曲现在是否留传下来了呢?

这第一问,因为我懂得了“坤”卦,所以我认为这和范的生平经历身世和《履霜操》的内容有关。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一说生于苏州,一说生于徐州。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履冰(?—689)字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载初元年。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进士,始为周王府户曹参军。武后讽召诸文士论撰禁中,履冰亦预其选,时号“北门学士”。凡二十余年。垂拱中(685688)历鸾台、天官二侍郎。寻迁春官尚书(礼部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曌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既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范履冰生于唐朝初年,正是武则天满怀雄心壮志,想要掌控国家大权的时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武则天积极网罗人才为自己称帝服务。她从左、右史和著作郎中,物色了一批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这批文人学士被特许从玄武门(从皇宫北门)出入禁中,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这样,在朝廷担任小官吏的范履冰因才学出众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武则天的“北门学士”之一,不仅为武则天称帝鞍前马后制造舆论,更为武则天治国安邦献计献策。

公元689年,武则天任命范履冰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朝宰相职位的一种)。一向谨慎行事的范履冰从幕府走上庙堂之后,凡事都要揣摩圣意,即使是执行《建言十二事》(武则天根据“北门学士”的建言提出的一个政治纲领),范履冰也要呈上细则,以求武后恩准。虽然范履冰行事如他名字那样,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是,即将称帝的武则天对于将她送上帝位的功臣却始终抱有强烈的猜疑心。为了显示自己政令的清明,武则天在称帝前后,无辜诛杀了很多大臣,“北门学士”被她诛杀殆尽。当然,为她登基继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范履冰也在被诛杀的大臣之列。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2001年春天,辽宁省灯塔市柳河子镇上柳村农民范垂铎家发现了范仲淹家谱。从家谱“序”上可知,范仲淹家谱可溯至唐朝丞相范履冰,范履冰生二子(上面史料说是三子):长子冬芬,次子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远,远生隋,隋生梦龄,梦龄生赞时,赞时生墉,墉是文正公范仲淹之父,生三子,范仲淹为范墉第三子。

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山东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他在博山的醴泉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神说不能。又问: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范仲淹在二十一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都(今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仲淹相约十年后迎母以奉。在南都应天府书院,他 “昼夜苦学 ”,过着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就这样他在南都应天府书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提前五年实了他迎母以奉之愿望。做官后,范仲淹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古琴曲《履霜操》,相传西周吉伯奇公所作。这个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在琴曲上,凡是带有操字的琴曲,基本可以追溯到春秋和战国时期,如《文王操》《龙翔操》《古风操》《遯世操》《越裳操》等。

西周太师尹吉甫公(前852—前775,尹吉甫,西周尹国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又名尹,称尹吉甫。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他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当时的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据说曾作《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他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他辅助过三代帝王,后周幽王听信谗言,诛杀了他。

尹吉甫有长子伯奇,次子伯邽。伯邽是后母所生。继室想立伯封为嫡,于是就想办法陷害伯奇,对吉甫说伯奇对她起了淫心。吉甫信以为真,于是把伯奇逐出了家门。

文学上有掇蜂遭谗一典,据东汉蔡邕的《琴操》卷上载:尹伯奇母死,其父更娶后妻,生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后妻曰:‘试置妾空居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后来真相大白,“吉甫乃收伯奇,射杀后妻。”

伯奇离开家到了野外,“编水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他清晨踩着寒霜,悲叹自己无罪而被逐,这《履霜操》的文辞是这样的:“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后来周宣王出游,听到伯奇弹琴作歌,曰:“此孝子之辞也。”随宣王出游的吉甫亦听罢感悟,于是杀死了他的继室。伯奇冤屈得雪。而《履霜操》也成为名曲。

后来的文人以《履霜操》作为题目拟作很多。如:

《履霜操》(唐·韩愈)

    尹吉甫子伯奇无罪,因後母屡进谗言而被逐,自伤作《履霜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全唐诗·卷2314》)

    

听《履霜操》   (北宋·黄庭坚)

灵宫窈窕兮寒夜永,篁打造天兮明月下影,木叶陨霜兮秋声动。我以岁莫起视夜兮,北山饮予斗柄。幽人拂琴而当予,曰夫子则锺期,尝试刳心而为之听。若有人兮亦既修,宴衽席之言兮不知其子之齐圣。嘉孝子之心终无已兮,不忍忘初之戒命人则不语兮弦则语,客有变容而涕洟,奄不知哀之来处。悲乎痛哉!葛屦翦翦兮絺綌凉凉,衣则风兮车上霜,天云愁兮空山四野,竭九河湔涕痕兮,忽承睫其更下。嫠不忧其纬兮,恤楚社之不血食。尽子职不我爱兮,终非父母之本心。天高地厚施莫报兮,固自有物以至今。雉雊鸡乳兮,麋鹿解角天性则然兮,无有要约。哀号中野兮,於父母又何求。我行于野兮,不敢有履声。恐亲心为动兮,是以有履霜之忧。古人之骨朽矣,匪斯今也。蹙然如动乎其指,浩然如生乎其心也。声音之发,勾其深也。枯薪三尺,惟学林也。

 

《履霜操》(杨维桢·元末明初)

霜鲜鲜兮草戋戋,儿独履兮儿宿野田。

衣荷之叶兮叶易穿,采葶花以为食兮不下咽。

嗟儿天父兮天胡有偏,我不父顺兮宁不儿怜。

履晨霜兮泣吾天。

 

《履霜操》的古琴曲的琴谱是流传下来的,而且传承有序,并且有琴歌和独奏两个体系的版本。那些说失传的人是想当然,但是此曲的独奏版本从明代中期以后就少有人弹了,因为此曲比较长,大概十几分钟,而且要求的演奏技巧比较高,乐曲包括十段,每段有小标题,分别为大弁,小弁,掇蜂遭谗,怀惧逢怒,号于中野,晨朝履霜,暮结草庐,编荷而衣,采荇而食,减枵投泽。兹选首尾两页以证。目前本人正在打谱和翻译过程中。

我对《履霜操》的研究兴趣先是从文辞典故开始,进而扩展到乐曲的。据我的初步研究,《履霜操》是中国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少有的几首有案可稽的古曲之一,主要属于儒家琴曲的体系,多在士大夫中传承,早期可能还经过了孔子等孔门弟子的加工改编,到了唐宋时期就形成了两大系统的版本,一是较短的歌曲版(琴歌),这个比较简单,已故的王迪女史已经把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打谱翻译出来了,网上也有演奏版,见下图,其歌歌词就是采用的韩愈的,我认为这是唐、宋、元时代的作品,后来还有一些属于同一体系的衍生版本,这是属于明代的,这应该不是范仲淹的弹奏版本,因为史书记载,范仲淹的琴艺水平应该是较高的,而这一体系的琴曲演奏技巧并不高。二是较长的古琴乐曲演奏版(独奏曲),这是我现在发现的已被认为失传的《履霜操》,前者出自《谢琳太古遗音》,后者出自《XXXXXX》琴谱,目前尚没有琴家关注演奏过,我试着在打谱。暂时只能说这么多了,说得也够多了。

作者高伟: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语文组教师,民革杭州书画支部党员,钱塘书画研究社理事

本文发表于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范仲淹研究期刊《忧乐天下》2017年第一期


 

D:\弹古琴照\PIC_20160521_094659_D40.JPG   D:\弹古琴照\PIC_20160523_064034_CDC.JPG

据载: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 ,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杭州的唐异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D:\琴曲集成\lscx6x11.JPG D:\琴曲集成\lscx1g1.JPG

我发现的范仲淹版《履霜操》首尾两页

D:\弹古琴照\PIC_20160517_12241301_7CD.JP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Content.Word\PIC_20160518_174844_3E7.jpg

本人在杭州韵和书院演奏相传孔子所作的《陬操》场景

SAM_8429

疏得陬操添新曲,谱研履霜续文正。乙未孟春余研解千古之谜有此联句。





 

作者简历

高伟:1966年7月出生于浙江萧山,祖籍江苏武进。民革党员。19897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教学事迹入编《中学骨干教师辞典总2》(语文出版社,95年7月版)第186页。曾任浙江省杭州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现为浙江省杭州市交通职高语文组教师。论文和课件多次荣获杭州市教委的奖励,曾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中国职业教育》、《浙江省职业教育通讯》等报刊上发表过论文。

编著有《鼎甲鸿迹——中国状元书画集》《中国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中国书法通史》《中国书法散论集》《货殖易道——高伟财经文选》《慧海拾贝——给女儿看的文章》等。书法、财经、琴学、周易术数文章散见于报刊与网络,在古代书论、古文字学、明清状元书画、琴学理论、政治经济学、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及职业生涯规划、《周易》的象数理占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受家学影响,余业爱好书法、绘画、琴学、周易术数,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银奖、铜奖,作品被海内外众多私人和文博单位收藏或发表。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书画上先后求学问道于浙江众名家,如姜亮夫、沙孟海、郭仲选、朱恒、周昌米、诸涵、张岳健、徐家昌、马其宽、张华胜、俞建华、蒋北耿、金鉴才、张伟民、刘江、余石蘋、孔耘、张伟平吕金柱、王冬龄、陈振濂、郑方、杨西湖、韩天雍、白砥、许洪流,王伟平、田源、韩璐、戴家妙、汪永江,陈大中,陈国斌,张羽翔,沈浩、鲁大东、来一石等人,书法诸体皆备,取法广博。曾为“画圣吴道子艺术馆”馆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一级书画师,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钱塘书画研究社理事,杭州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等。

2015五一劳动节期间(428——512)翰墨因缘——钱塘章月樵吕立传高伟三友书画展在杭州市中山中路4661号钱塘书画研究社展厅展出,展出本人书画作品十八件,429《都市快报》和众多网络有“钱塘三友书画展”开幕的消息报道。

古琴私淑广陵派和新浙派,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寻找,从古籍孤本中找到了传为孔子所作的《陬操》的弦歌曲谱以及范仲淹常弹的《履霜曲》演奏谱,发现了被认为散佚了两千多年的《诗经》的十首弦歌曲谱,其中包含《国风·周南》的《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五首,《大雅·文王之什》中的《大明》《绵》《棫朴》三首,《鹿鸣》篇,使得孔子删编《诗经》中记载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场景以及宗庙祭祀的礼乐状况能够再现于世。撰有“发现传为孔子所作的《陬操》曲谱”、“发现《诗经》等被认为失传的弦歌曲谱”两篇未刊之文,目前正在打谱之中。

在《周易》术数上,研究过周易的象数理占,并掌握了中国古代的宫廷三式之一的奇门遁甲的预测绝学,并把它用于社会和经济的预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