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影响学生
——记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高留志
学生记者 白雪
简单的着装,朴实的作风,严谨中带着幽默,沉稳又充满活力——这便是我校法学院高留志老师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无论在教育学生、自身修养还是学术科研方面,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宁愿他们暂时恨我,但将来不恨我”
在去年“十一”假期中,几个11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刚回到家就接到高老师的电话,被狠狠批了一顿之后,“狼狈”地赶回学校“负荆请罪”。其中一名研究生孙萌说,当时没等放假就悄悄回家了,没想到惹老师那么生气。“当时院里要办文化沙龙,他们不去,就失去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高老师解释道,“而且,提前离校说明他们还有些浮躁,必须让他们端正态度、潜下心来学习。”
他对学生期望高,要求也很严格,批评时一点不留情面。他说:“严一点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有利,我宁愿他们暂时恨我,但将来不恨我……”
老师的敬业,是对学生最好的影响
“第一次见高老师,发现他在车里听英语听力!”孙萌说,“我简直太吃惊了,更对这个老师多了一份敬意。”高老师认为法学是一个不断在更新而且涉及面很广的学科,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落伍”。
法学院本硕连读10级李梦琳说,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是高老师的敬业精神。有一次因为陪护在医院做手术的妻子而落下一节课,第二天他马上补了回来。当时的班长张森哲也提到,高老师曾因忘记往公邮里发一份学习资料,特意打电话给他,向同学们道歉。“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往往不是教给他们的知识,而是这个老师有什么样的品质。”高老师说道。
严谨宽容带学生,高瞻深入搞科研
已经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的尚连杰说,高老师做学术严谨宽容,主张学术宽容主义,倡导不同的研究方法并用,“一次谈及侵权法的体系构成时,高老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经过对分歧点的充分讨论,他对自己的体系作了修正。”
高老师认为,科研是有层次的:“山脚看一点,山腰看一面,山顶看全貌。应尽量达到“山顶”,提高研究层次,之后再深入。”谈到我国科研现状,他表示,“现在我国的科研人员自身学识与国家需要的契合度不够,进行科研工作时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看自己的研究领域才更有效率。
(学生编辑 刘贺 李紫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