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宁皮影戏的主要特征

(2015-07-18 11:28:04)
分类: 文化
http://s14/mw690/001Lq68Zzy6TVDBBx3n5d&690

http://s2/mw690/001Lq68Zzy6TVDC8YRX01&690

    皮影戏属于表演艺术,同时又包含了工艺美术方面的民间实践——影人制作,甚至还包括了材料选择、舞台布景、光影配合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民间艺术门类。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等等情景都能一一表现,再配以各种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特别擅长演出大型神话剧,场面之奇幻,技艺之高妙,在百戏中首屈一指。中国皮影戏的流传区域相当广泛,鼎盛时期的皮影戏艺术遍布大江南北,且在造型、唱腔、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繁荣景象。
海宁皮影戏在国皮影戏艺术序列中属于中南部皮影戏分支,北方技艺与当地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风韵的江南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南宋遗风,与北方皮影相比而言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在上海博物馆,皮影戏是个常设馆,那里陕西皮影和海宁皮影是被重点介绍的两个门类,它们成为中国皮影南北流派的代表。如果将海宁皮影与北派皮影的典型代表——陕西皮影、唐山皮影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海宁皮影戏在剧本、人物造型、舞台布景、声腔音乐、表演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
                               1、剧本
    海宁皮影戏的剧目比较丰富,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等,无所不包。在中国皮影序列中,海宁皮影戏的剧目有很多与其他各地的皮影戏是一致的,如《岳飞全传》、《明英烈》、《西游记》、《杨家将》、《封神榜》、《水浒传》等,还有好多剧目是其它剧种没有的,如《聚宝盆》、《后玉婿蜒》、《蚕花本子》等。据1956年统计,海宁皮影戏共有300余出。至2004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已搜集整理出243个剧目,其中正本戏(大多为文戏)78个,折子戏(大多为武打戏)165个。
    传统皮影戏的表演时间较长,往往从中午演至傍晚吃晚饭前。一般先进行2至3个小时的开场武戏,这部分戏以演绎历史典故为主,多对打动作,少道白唱词,热闹精彩,如《考武场》、《闹九江》、《闹龙宫》、《火焰山》、《射阳城》、《龙门阵》、《乌龙院》、《三打祝家庄》、《四郎探母》等剧目就是武戏的代表。折子戏后会表演3至4小时的正本文戏,可以讲述一个情节错综复杂的故事,有细腻传神的道白和富有感染力的唱腔。正本戏的代表作有《九丝绦》、《鸾凤萧》、《大红袍》、《玛瑙杯》、《画麒麟》、《双拜年》等。除了开场武戏和正本戏之外,还有一种程式小戏片段,如《跳八仙》、《开天门》、《麒麟送子》、《天官赐福》等,这些片段以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往往在开场戏与正本戏的间歇演出。
    海宁皮影戏的台词体现出官话与海宁方言相结合的特点,不同的角色,会用不同风格的台词来突出人物的个性。海宁皮影戏在台词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出场人物“报家门”的做法,这是戏剧表演中较为古老的一种方式。此外、正本戏的台词具有别致的韵白音节,与曲艺中的评书、平弹有类似之处。
2、道具
    海宁皮影戏中的影偶人物造型最早沿习“以素纸雕镂”的传统,故民间称其“纸人”,或说“百纸头阿三”。后来将纸制影人改为脱毛去脂的生羊皮制作,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羊皮戏”,元朝开始影偶的材料大多数以牛皮代替羊皮,但“羊皮戏”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海宁皮影戏自传入起,便演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型风格,明显与北方皮影拉开了距离。以唐山皮影为例,北方皮影是可以填色的剪纸,造型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抽象,而海宁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多运用单线平涂的手法,重彩绘、少雕镂,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富有水乡兰印花布装饰格调。如张谷良在《海宁皮影戏的起源和造型艺术》中所说“北方皮影人物彩色运用较少,如脸部完全是剪纸般雕空,色彩则无从焉附。海宁皮影人物以其艳丽多彩而更显示民间特色。五颜六色的丰富色彩感觉,都是红、黄、蓝三原色加黑白五种基本色的组合。并且,这些颜色大多不经调合、仅以设深浅来造成多种变化。设色的方法也以大块重彩平涂为基调。其中有些小团稍加淡彩渲染,重复渲染多次,显得浑厚丰富。” [1]
海宁皮影戏演出的人像及道具包括:头像、身段、特型人像、物件等等。整个偶人通常由头部、上身、上臂、下臂、大腿、小腿六部分组成,如有需要还可加一对上、下臂。通常身体除特定人物外均可通用,只需将头部替换即可。往往一身多用,按照剧情的需要装配成不同的角色,十分灵便。
    头像又称为头茬、头揸,指的是皮影人物的头部。头像分生、旦、净、末、丑,除此之外还有鬼怪、神仙、虎貂、翎子等。海宁皮影戏以头像特征来界定人物角色,因而头像分类十分细致,观众们可以很直观地辨别出角色的年龄、性格、忠奸、善恶、贫富等基本设置。
    (1)发式、冠式
     发式有辫子、抓髻、披发等。冠式有饰巾、板翼、武盔等多种。饰巾又分唐巾、文生巾、扎头唐巾、解元巾、苦生巾、员外巾、荡荡巾等;板翼又分方翼、团翼、尖翼、相雕、金花板翼、九梁巾等;武盔又分冲天盔、二郎盔、大王盔、扎巾、高方巾等。
    (2)须式
     须式有无须、一字须、一笃须、络口、黑短超、三髯、满胡等。
    (3)脸式
     脸式有白脸、花脸、青脸、红脸、黑脸、黄脸、碎脸等。
    (4)眼式
     眼式有侧眼、暴眼、凤眼、勾稍眼、田螺眼等。
    (5)、鼻式
     鼻式有通天鼻、狮子鼻、栗壳鼻等。
     身段以服饰区分,有生身、蟒袍、箭袖、靠子及特型人物等多种,在生身中又可分为黑皮身、花衣身等。在人物身段中,旦角(旦身)除武旦之外头、身不能相分离,全身按人物形象分为正角、花旦、老旦、苦旦、蟒旦、羊角旦(丑旦),翠冠旦、观音旦等多种,特型人物如大嘴巴阿三、喽啰、龙套、报子等,同样不能更换。
    海宁皮影的制作较为复杂,前后共有数十几道工序,从选材、制皮、剪形、画稿、勾线、上色,到过稿、镂刻、上漆、缝制,整个过程十分繁琐。[2]如今皮影制作人又将影人从传统的尺余之长,扩放至二尺有余,背面的操纵纤棒,从原来的2根增加到5根之多,提高了影人活动的空间。可以说,一个皮影就是一件美仑美奂的艺术品,展示着民间艺术的风情万种,宛如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精灵,穿过岁月的的长河呈现在我们面前。
                             3、音乐
海宁皮影戏的音乐包括配乐、演唱、音效等基本要素,其中皮影戏的唱腔是皮影音乐的精髓,格调优雅,独具特色。皮影戏刚传人海宁时,唱腔还比较简单,后来受昆腔和江南丝竹得影响,渐渐形成了海宁皮影戏自己的曲调。海宁皮影戏的说白用海宁方言,唱腔则运用了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和“弋阳腔”,并夹杂着地方戏曲以及山歌调、采茶调等民间小调。大致说来可分为三个系统:
    (1)乱弹
    高亢激越的乱弹因出自江西弋阳而称为“弋阳腔”,一般用于开台戏和武打戏。用板胡、二胡伴奏为主,其主腔为《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龙》、《叫王龙》等,尤其是《文二凡》和《武三凡》属于紧拉慢唱,唱腔变化无穷,回肠荡气。
    (2)高腔
    幽美姻雅的高腔是海宁本土的韵律,被认为保留了南宋遗音“海盐腔”,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海盐腔词条中写到:“现海宁皮影戏所唱的‘长腔’有人认为还保存了‘海盐腔’”。“海盐腔”是由盐工的劳动号子加工而成的一种优美动人的音乐唱腔。初名“阿拉腔”,文人则称之为“盐曲”[3]。一般用于抒情叙述的正本戏。用笛子、二胡伴奏,其声腔有《长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楼》、《十八板》、《进花园》、《步步高》、《浣纱调》、《锁南子》、《桂枝香》、《混江龙》、《当头君官》、《酒满金杯》、《八仙庆寿》、《步出兰房》等。
(3)曲牌
    曲牌是一种特定场合专用的乐曲,用于进场、出场、上朝、启幕、落幕等。曲牌有《水龙吟》、《艳阳天》、《天降下》、《小开门》、《喜相逢》、《太极阴阳》、《点将阵》、《引花神》、《玉堂春》、《祥云万道》、《倒地煞》等。整个音乐曲牌曲调近百种,现在仅保留了四十余种。
                              4、表演方式
    海宁皮影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要说唱千古历史传说,演尽人间悲欢离合,不仅需要优秀的剧本,精美的影偶道具,还需要演员们的高超的艺术造诣。从表演方式来看,我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搭台、人员组成、操纵方法、表演习俗等各个方面多有不同。
    (1)戏台
     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庭院,只要选择一块相对空旷的场所架起戏台,布上影窗和灯箱就能随时开演。搭高台时要用木柱支撑,台口摆上一张长桌,桌上架起“纸窗”,窗面即是一出出皮影戏上演的屏幕,传统海宁皮影戏用白色绵纸糊成幕布,现在则改成白丝绸,屏幕的面积也比以前扩大了一倍有余,高约3.4尺,宽约9尺。在影窗里面靠近影窗上方的位置需要悬挂照明灯,传统皮影戏采用油灯照明,后经过反复实验,采用了日光灯蒙绸布的做法,既保持了屏幕的亮度,又有效地消除了竹签投在屏幕上的黑影。海宁皮影戏的舞台布景承袭传统模式:两旁顶梁廊柱,分设石狮一对,顶部设五盏雕镂宫灯,一派宋代豪门官府的景象,这也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海宁特色。
   (2)演员分工
通常来说,一个皮影戏班由3至6人组成,俗称“五人忙”。班主往往是精通影戏的业务骨干,能在表演时担任上手。影窗案前是供操纵演员表演的位置,伴奏的艺人分别在四周设坐。皮影戏正式演出时,人员分工大致如下:前场一人,又名上手、签手,俗称“灯底下”,是主要表演者,负责操纵影偶,进行道白与演唱,往往需要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是决定整台皮影戏演出精彩与否的灵魂人物;翻箱一人,在演出时负责为签手准备皮影;乐队三人,可分正吹、副吹、点鼓,主要为皮影操纵者提供伴奏,负责司钹、唢呐、二胡、京胡、笛、锣、号筒、堂鼓等乐器;因为海宁皮影戏为侧面单臂,动作轻便灵活,很擅长演武打戏。
(狼桃,写于200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