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杰采访陈明——《否定,创造色彩》

——记黄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手绘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陈明
十年能改变什么,也许就是从忽视到正视。站在同一点,望着对面曾经不屑一顾的老式居民楼,回想起来来往往数余载,却不知那楼里竟藏着涂抹世界的色彩,亮了亿万人的心。
内外有别
成包的碎布头,废弃的宣纸,陈明先生位于楼顶的工作室确实让人感觉有些“杂乱”,但这份杂乱倒是让人觉得莫名的亲切,原来他在创作。
各种画集琳琅满目,翻开一本《胶南年画精品集》,绚烂的颜色瞬间占据整个大脑。斑斓的色块和图案装饰,给人一种别样的童趣。抬头环顾周边,却没有找到年画的明显痕迹,倒是画架上那幅“中国红”的海景图让人有了些许停顿。澎湃的海,透彻的红,让海边生长的自己感觉好像从未见过海一样。不知是红激起了海,还是海运作了红,总之有一股气吞山河的气势喷涌而出。再回头看看那位平和朴实的陈明先生,明白眼前的他是一位内外有别的人。
作为文化工作者,生活和工作中总会藏起一些原有的生命冲动。也许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陈明先生的创造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染力,成就了一段时期的艺术创作。
年画推手
年画,每个人脑海中多少有点记忆。抱鲤鱼的胖娃娃,慈眉善目的老寿星,执掌如意的女观音……无论何种呈现,都会让不大不小的屋檐下透出一股遮不住的喜庆,涂抹这份喜庆的正是这位非科班出身的年画大师。
1950年出生,1968年入伍,开始跟随著名油画家高泉学习绘画,1971年复员到原胶南文化馆工作,1992年出任原胶南文化馆馆长,2001年退休。40余年色彩交流绘出了自己的人生。复员后因工作需要进行年画创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陈明和他的同事让曾经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年画扰动了世界的色彩。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胶南市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轰动,原胶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他也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随后,在国家对外艺术交流中,当时的胶南年画在阿根廷、乌拉圭、厄瓜多尔、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展出。而他的年画作品经全国27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5000多万张,有些年画单幅发行甚至超过200万张,让独具风格的地方年画风靡各地。
能够冲破文化差异,得到如此大范畴的认可并非易事,有时恰恰是一份随其所意成就了一方璀璨。
1972年,县文化部门为适应农村文化工作发展需要,派文化馆美术干部跑遍全县公社选拔基层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美术爱好者,陈明成为其中的“伯乐”之一。前前后后举办了40余期年画创作班,1000多名业余美术人员得到培训。年画并不是从无到有的新事物,所以前期基本处于模仿状态,外加受部分辅导者西方美术写实教育的影响,使民间创作难以舒展。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不得不探索。
“文化部第一次将胶南年画拿到阿根廷展览时,当地一些画家采访当时老文化局长‘你们是不是借鉴马蒂斯的绘画手法?’我们老领导回应他们说‘我们的作者还不知道马蒂斯是谁呢’。”说到这,陈明先生不禁笑了起来。
“野兽”行踪
美术作品最高标准就是唯一性,这是陈明对美术创作的理解。正是因为唯一,所以才要不停否定。他认为毕加索能成为大师,就在于他能不断否定自我。陈明先生是个注重传统的人,但在他的观念里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必须要有时代的痕迹,所以他从不敢妄评年轻人的作品,总会请教他们为什么这么画,颇有“两小儿辩日”之味。
2001年退休后,年画便在陈明先生的创作中尘封。随着生活的改变,年画的实用性减弱,更多地成为了文化传承,而他也更多地成为了传承中的咨询师,尽其所为。
与毕加索同时代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曾经说过:“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是它主宰我。”虽然不是同一流派,却有着同一的创作态度:匍匐于生活,在生活中否定自我。所以,在现在他所创作的“中国红”海景图中,你依然能看到中国民间年画、印象主义,甚至野兽派等在内的一种色彩揉合,这种大胆的尝试倒是像极了“野兽派”的作风。正如他所言,不是哪幅画如何如何,而是我如何如何。否定,让他成为了自己创作中的“野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