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在荒芜系列之五】孩子“笨”了
(2012-05-05 16:10: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乡情深 |
家园在荒芜
——孩子“笨”了
片段一:
“姐姐,你怎么还读书啊?我都不想读书啦!”
“呵呵……读书好玩啊!老弟为什么不想读书呢?”
“我不喜欢学校!不想到学校去!”
“为什么?”
“嘿嘿……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可是你这么小,只能读书啊?”
“哎,为什么小孩子只能读书呢?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去学校读书!”
片段一中的小孩(利国)是我二叔的小儿子。小弟弟说想去打工这样的话时,才十岁。利国从小体弱多病,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都要瘦小。二婶在家专门照顾他,几乎从来没有要他干过活,这样的一个孩子竟然想去打工!当时听到小弟弟的话时,我确实被雷到了,被一个十岁的孩子惊得无语了!想到我小学时,那么爱去学校,真的是因为学校好玩,那么多同学,那么多游戏;而今,小弟弟竟说“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去学校读书”,是学校怎么了,还是小弟弟怎么了?
片段二
“利国,你现在读几年级啦?”
“嘿嘿……四年级啦!”
“哦,咱村几个人跟你一起啊?”
“就我一个四年级的。在蔡岭小学读书的还有佳萍和吴炼,他们都是读一年级。其他的都到希望小学去啦!”
“怎么都到希望小学了?那里不是要远一点吗?”
“蔡岭(小学)太差了!”
“哦,那老弟你为什么没去希望(小学)?”
“那里贵!”
这时的利国已十二岁,成绩不好的他,几乎每年的升级考试都过不了。婶婶年年求老师,如果差得不是太多的话老师们有时也能勉强让利国跟班上,有时却不得不留级。其实,留级在蔡小是个普遍现象,能顺利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而不一级都没留过的就被大人们看做是读书很厉害的标志。
人少了,按理说教学质量应该会很快就赶上去,但奇怪的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始终没有出现。何故?小弟弟说那些老师就知道打牌,经常连课都不上!村小的老师,多在此教了二三十年的书,都是老老师了,他们是有经验,可是他们是否早已倦怠、已迟暮?这些老师常年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绩效,也没有什么期盼。学生一个个走了,空荡荡的教室,是否也凉了他们本已所剩无几的热情?打牌之风在村小学早已盛行多年,现在学生少了,老师们的事就更少了。于是,何以消度无聊?唯有打牌也!
然而,即使家长们知道希望小学的教学质量要好,但是依旧有很多小孩留在村小。一方面是因为村小不收学杂费,而希望小学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村小还是满足了小孩就近入学的之需,对于那些离镇上太远且家里又没条件接送上下学的孩子,他们也就只能留在村小啦!
学校里同龄的孩子少了,玩伴也就少了;老师又常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去“忙”自己的事,对他们不管不问,如此看来小利国不愿去学校也就不难理解了。
片段三:
“姐姐,你给我什么奖励啊?我期中考试,数学99,语文98!”
“姐姐,我今天得奖了!少儿艺术大赛,我等了二等奖!”
“姐姐,今天老师又在班上念我的作文了!我给你念念!”
“姐姐,我这学期又拿了五颗星!最高的哦!”
这个兴奋、得意的声音,来自小叔叔的女儿幽幽。幽幽比利国小一岁,今年也读小四。由于小叔小婶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又无人可以照顾幽幽,所以小妹妹自上一年级起就一直跟着小叔小婶在外地上学。其实,幽幽在去外地上学之前,在蔡小读过学前班。那时候的幽幽,读了三个学前班(幽幽个子高,三岁便上学了)还考不上一年级。但自去外地后,她竟每学期都得优,而且也变得比以前活泼。所以,每次在电话里听到她的声音或寒假时看到她和村里其他孩子玩游戏时,总是充当领导者组织者,一副大姐大的样子时,我总不禁将她与利国、与她的玩伴对比,从而感叹家乡这边的教育之差。
片段四:
“利民,怎么样啊?九江一模考得怎样!”
“嘿嘿……好差啊,还是不说的好!”
“好差?多差啊?有四百分?”
“啊,四百分!有四百分就好了!最厉害的恐怕都没有四百分!你也不知道慈济(中学)现在有多差!好老师都走光了!”
利民是二叔的大儿子,今年在上高三。去年年底,利民跟叔叔婶婶说,他想高三下学期不上了。他的理由是,反正考不上大学,与其在学校里浪费时间,还不如过完年就跟人出去打工;而且这半年的学费、生活费、还有学校要交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少不了六七千。叔叔婶婶让我和弟弟做做他的思想工作,想他坚持把高三读完。我和弟弟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因为他的理由在我们看来确实无懈可击,况且若考虑到二叔家的经济状况,利民的想法可以说是懂事的表现,再者对于考大学无望的他来说,在学校确实多半是在混日子。但是,利民的成绩在整个高三年级都可以排到前三十位,算是个优秀生,他若因对考大学感到彻底绝望而辍学,慈济(中学)那近千人的高考大军,岂不绝大多数都是“吃素”的?
慈济(中学)好老师流失的事,在我读中学时就已发生。在我上初中时,慈济曾是除了县一中之外都昌县最好的中学,被称为教学质量最好环境最好的农村中学,那时的慈济,初中毕业生中有很多考进九江一中的、县中实验班的,总成绩总是居县农村中学之首,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外镇的人来此读初中;高考上600分的总有十多个,上重点的很多,出了很多很厉害的学生,很厉害的老师。可惜的是,学生毕业了,老师也走了。很多老师因为教学成绩优异或“跳”到了市里或“跳”到了县里。等我上高中时,高中部很多好老师几乎“跳”光了,且在我上高中的三年里,也不断地有老师“跳”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自05年开始就逐年下降。这些年来,好老师还在流走,招进的新老师质量多不高。现在慈济很多高中部的老师是我当年初中时的老师。
不仅教学质量差了,学校的环境也差了。曾经光洁的教室、宿舍,现已污秽不堪,墙壁上的青苔随处可见;曾经我最爱的大草坪,现已是茅草地了;曾经最美的铺满草皮的足球场,现已成了黄土地,刮大风的时候这里也可以上演沙尘暴;曾经最热闹的篮球场,现在连篮球架都坏了···
朋友在其《家园在荒芜》一文中,描述了他曾经读书的村完小败落的样子:操场周围曾经那些高大的白杨树不见了,狗尾巴草、冬茅覆盖了大半个操场;曾经贴在教室的墙壁、梁柱上的箴言字迹不见了,其上的石灰掉了大半;曾经坐得满满的教室,而今只有稀疏的几张独立的课桌,显得空空荡荡。朋友还细述了一个曾经教过他的胡老师,胡老师而今依旧在完小教书,但他早不是曾经那个会因为孩子一时贪玩忘记了铃声而上课迟到这种小事,而及时教育学生的胡老师了,胡老师早已把教书当成了副业,迷上了打牌,一下课就打牌,甚至打牌打得不去上课···
朋友的文章写得很细腻,所描绘的完小及胡老师的样子,都让我感觉他所说的就是蔡小的样子,“校舍、环境的破败”、“学生的流失”、“老师的不务正业”,桩桩件件都可以“复制”。朋友的家乡离我的家乡有千里远,这样雷同的现象,或许正好说明了像完小、蔡小这样的小学的破落不是个别现象。
近些年来,在家若说到孩子们的成绩,听到最多的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届不如一届!”,看到最多的是摇头与责骂。家长们无奈,老师们摇头,好似现在的孩子都是不可教之徒,但是孩子们也叹气。很多孩子也渴望有个好成绩,也渴望拿到高分时看看家人的微笑,听听老师的赞扬。但是,他们就是做不到。
“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育者”。利民总埋怨老师太差,我说,“老师再差也是老师,总比你知道的多。”这么说,当然一方面是希望他能相信自己的老师有能力为其答疑解惑,从而看到提高成绩的希望;另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够向内寻找一些自己的原因,看看自己是不是尽力了,是不是还有很多地方能够改进。但虽这么说,我知道确实有很多老师不会讲课,也有很多老师虽会讲课但没心思在讲课上,让学生感到无语、无助。学校留不住优秀的老师是一个学校败落的开始,学校若对此视若无睹,那这个学校终究会一直败下去。
但,教育中的问题,不全在学校。现在家乡的教育,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家长们太依赖学校教育,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看作是老师的事,“我就是自己不会教,才把孩子送到学校,不然要老师干嘛?”。妈妈“走”了,爸爸“走”了,奶“妈”爷“爸”往往只是负责孩子们生活的保姆。孩子们的学习在家无人辅导;孩子们渴望爸妈的拥抱时,他们偏偏有千里远;有时,孩子们也渴望听听大人的教诲或意见,却发现跟爸妈已难以沟通。所以,当家长们看到孩子那烂烂的成绩或听到孩子在学校翻墙出去彻夜上网等而指责学校时,请家长们先想想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我想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将对孩子的教育完全“让位”于学校。自己都不能百分百的用心去教孩子,又怎能去苛求别人呢?
看到“一个村子最根本的是教育,没有教育了,要么这个村子没孩子了,要么这个村子就没老师了,这个村子几乎就要死了”时,那个荒芜的蔡小和败落的慈济立刻浮现在我眼前。哎,家乡的教育若一直这么败下去,他日,我的孩子该送往哪里读书啊?虽然,我有心做孩子的全职保姆和老师,但是,我的孩子不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他需要同伴,需要学校!
哎,忧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