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2.0版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技术 |
【竹立按:新建构主义理论自提出之日起,至今已经一年有余,笔者已陆续撰写并发表了三篇论文,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建成,本文系对该理论的阶段性总结,2012年3月8日公布1.0版,3月9日公布2.0版。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
一、新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2011年1月14日,在广东肇庆凤凰大酒店举行了第一届教育技术学术沙龙。会议由北大汪琼教授发起,由中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承办。参加者约十来人,包括北大、北师大、华南师大、中大等学校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会议主题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会者试图用漫谈的方式,描绘一幅未来十年高等教育的“清明上河图”。会议期间,一位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困惑:网络化学习导致所学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听到过,但这一次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意识到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当时笔者发言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把零散的知识集合起来,建构个人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学习。这一观点得到李克东教授的赞同。
第二天发言时,笔者进一步补充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基本框架和“新建构主义”这个理论名称,引起了与会者高度的兴趣。会议结束后,又很快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一篇约三到四千字的博文,以《新建构主义: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为题第一时间公布在个人的新浪博客上。此后,笔者根据黎加厚、焦建利、陶侃等人的意见,对该文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以1.0、2.0、3.0命名不同的版本,直到6.0版,最后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2期上。
(二)理论创新的过程
有关新建构主义的第一篇论文指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学会选择和零存整取;详细介绍了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的步骤与新建构主义理论的七个关键词;此外,还提出了内读法、深谈法、包容性思考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可视为新建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1]
文章在博客上不断更新过程中,有网友认为该理论与西蒙斯的关联主义有相似之处,广西师范学院的郑小军教授建议笔者对此进行比较和说明。于是笔者开始了对关联主义的学习与研究,发现了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异同点,主张对两种理论进行融合,共同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基础,《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在该文中,笔者比较了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习观、创新观、实践观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是关于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他们的出发点相同,但思考的方向不同;研究对象相同,而研究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因而最终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也迥异。笔者还对关联主义过于强调连通、认为连通比建构更重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连通与建构应该并重,主张用包容性思考法将这两种理论有机融合起来,使之共同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2]
之后,笔者又对模式识别与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撰写了第三篇论文《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与知识“嫁接”理论,认为知识“嫁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模式识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范式,知识创新最关键的环节来自“顿悟”,网络时代人类的主要职责是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集成、重构,以实现知识的创新等一系列思想主张。[3] 这三篇论文均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构成了新建构主义理论创新的三部曲。
二、新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建构主义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产生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实现知识创新。应对挑战是该理论的出发点,知识创新则是该理论关注的重心。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认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和创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创新是学习的最高也是最终的目标。新建构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创新这个中心的。可以说,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学习与知识创新理论。
三、新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一)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新建构主义赞同经典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相对的、变化的观点,也赞同关联主义关于网络时代的知识是流动的观点。所不同的是,新建构主义对个人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认为知识可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三级结构(联想),三者构成一个类似于榕树的结构。三级结构构成了人类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知识的三级结构互相紧密相连,不可或缺。
在知识的三级结构假说的基础上,新建构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认为教育(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知识“嫁接”的过程,即将前人的知识(属于理性知识、间接知识)如同果树嫁接一样,“嫁接”到后人头脑中的知识二级结构中去。嫁接是一个不完全等同于主动建构的过程,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性质,即后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前人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切都从头开始、自主建构;同时嫁接的目的是为了结出新的果实(创新)。让学习者学会“自嫁接”比“被嫁接”更重要。根据知识嫁接理论,新建构主义既强调教师的讲授与指导作用,认为教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知识“嫁接技术”;又主张加强学生的实践与探究,以扩充知识的一级结构,保证嫁接过来的知识更容易“存活”;还特别重视“联想”(知识的三级结构)的作用,认为联想与顿悟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新建构主义认为,为了避免信息超载,网络时代的学习者必须学会选择,选择的原则是以个人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根据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的需要来选择需要掌握的信息与知识。新建构主义认为,传统的学习大都是以前人制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是按照各种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分科而学的,这不利于形成个别化、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也造成了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浪费。新建构主义主张每个人要建立个别化、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而不是过于一致的知识结构。
(二)新建构主义的策略与方法
为了实现应对挑战、知识创新的目标,新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方法和策略。下面分述如下。
1. 零存整取学习策略
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新建构主义把网络比作知识银行,主张学习者应该在这个虚拟银行中注册一个个人账户(例如开一个博客),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等阶段,实现知识的“零存整取”和创新。零存整取学习策略是新建构主义的核心策略之一。
2. 隐性知识挖掘策略
新建构主义认为,要实现知识创新,对个人和组织隐性知识的挖掘非常重要,为此提出了“内读法”与“深谈法”。个人隐性知识大都与实践有关,与知识的以一级结构有关,平时不容易为文字符号所表达,处于一种不被察觉的状态,需要通过个人的内省和深度的交谈,才能被挖掘出来,变成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需要洞察力。
3. 包容性思考
包容性思考是一种把信息与知识碎片整合在一起的思维方法。我们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与知识碎片,不乏交叉、重叠、对立、包含之处,需要用一种思维方法将它们统一起来,使之各安其位、和平共处,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包容性思考法是一种与批判性思维和平行思维不同的思维方法,是解决冲突与矛盾的必要手段。
4. 模式识别
如何进行知识创新,是新建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新建构主义认为,要实现知识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对知识的逻辑加工与处理,还必须借助于直觉、想象和顿悟。模式识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方式。为此,提出了四种模式识别的方法。新建构主义认为,在顿悟基础上对信息与知识进行创造性重构,才能导致知识创新的发生。
(三)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
http://s11/middle/9761466dgbacbcb37e8fa&690
图1 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
四、新建构主义的创新实践
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与创新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实际上,新建构主义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其理论的一个探索与实践过程。笔者在理论学习与创新过程中,不断借助零存整取、隐性知识挖掘、包容性思考和模式识别等方法和策略,进行理论的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也验证了理论本身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这本身就是一件奇特的事情。
(一)零存整取学习实践
最初的零存整取实践来自笔者在博客中开始对“李克东难题”的讨论与交流。围绕“李克东难题”,笔者撰写了一系列博文,并与众多专家学者及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断“重写”,充实、完善并重构了相关知识,最终完成了一篇长达万余字的论文,发表在《远程教育杂志》上。[4]
那次经历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后来在思考如何克服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实现知识建构的问题时,笔者有意识地将那次经历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的一个样本,进行了细致的解剖与分析,最终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后来笔者反复应用这一策略,取得了一系列学习与创新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除了利用博客进行零存整取之外,笔者还尝试采用其他工具进行零存整取,例如利用PPT、微博等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经验。
(二)隐性知识挖掘实践
新建构主义高度关注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认为隐性知识中包含许多可能导致知识创新的成分。为此,提出了内读法和深谈法这两种方法。所谓内读法,就是指学习者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对象与实验标本,通过对过往经验的深度解剖与细致分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例如,笔者在博客中曾记录了一次真实的采用内读法的学习与创新过程。
“昨天下午在珠海给学生们上‘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第一课时,我讲到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弥补短板,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时,忽然想到要举一个例子。当时我的脑海里联想到刘翔的形象,然而一时思维短路,竟然想不起刘翔的名字。但我知道自己肯定知道他的名字,只是暂时‘卡壳’而已。我只好说:‘那个中国跑得最快的飞人叫什么来着?我一时忘了。’大家笑了,告诉我‘刘翔’,‘对,刘翔!就是他。刘翔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把自己会跑步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一味弥补自己的短处。很多成功者都是如此,他们在某些方面有长处,在另一些方面可能还不如普通人,如果他们一味补短,而不是扬长,他们永远不会出类拔萃。’我也笑了。
http://s1/middle/9761466dgbacbd1ffa7f0&690
根据我的知识三级结构理论,事物的形象、声音、气味等这些感性认识属于一级结构,事物的文字符号等属于二级结构。当我们从A事物联想到B事物时,可能先联想到B事物的形象,再由B事物的形象联想到它的名称符号;也可以先联想到名称符号,再联想到事物形象。同一事物的形象与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在大脑内并不是存储在一起的,而是分别存储在不同部位的(如储存在不同的神经核团里)。如上图所示,由事物A联想到B事物的符号是通过途径①的,由事物A联想到B事物的形象是通过途径②的,而B事物的形象与代表它的符号的存储部位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途径③的。我在课堂上联想到刘翔的形象,却联想不起他的名字,很可能是途径③出现了暂时性中断,途径①也可能同时出现问题。但我知道自己其实是知道刘翔的名字的,只是一时想不起来罢了。这种意识说明还存在另一个脑内部位,这个部位的神经元的作用是‘审视’思维或联想的过程,类似于我们通常说的‘元认知’,这四个不同部位构成了一个类似于三角形椎体的结构,底部是事物A、B形象和B符号构成的三角形(如果还要考虑事物更多的属性,如气味、声音等,则结构会更复杂,这里只做简化的论述),顶部是我暂时称为‘审视’的神经部位。‘审视’部位的作用是监控与调节思维与联想的过程。当我们某个联想过程出现暂时性中断的时候,它会调动更多的部位参与,以帮助我们‘唤醒’暂时失去的记忆(即恢复中断的联系)。”
这个案例说明了笔者是如何通过内读法来获得新知识,并将其显性化的。
笔者每次理论创新和论文撰写过程都是这样:每当有了新的收获与想法时,笔者都会第一时间把它记下来,发在博客里,收集网友的留言与评论;论文初稿完成后也马上发在博客里,命名为1.0版,之后在与网友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和激励,不断充实、完善乃至对论文进行重构,不断更新版本,直到最终定稿。笔者把在网上网下与大家的交流、讨论,乃至争论、辨析都视为一种深度交谈,从中挖掘出个人和集体的隐性知识,以促进自己的知识创新与理论建构。
(三)包容性思考实践
最典型的一次包容性思考实践是关于技术与教育关系的网上讨论。长期以来,笔者既接触到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关于技术是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因素的论述,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与其他一线教师的实践发现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并不像理论中的那么大,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认识一直在笔者脑海里进行辩论与斗争,最终笔者采用包容性思考法对不同观点进行了整合,最终完成了《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的学术论文。[5]
(四)模式识别实践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指人类通过关于事物的各种信息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它不是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线性的推理和判断,而是采用立体的、多维的、形象化的视角进行整体的辨识。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多次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知识创新。例如,笔者根据个人经验,以及教师与同学们关于网络时代学习带来的困惑与问题的反映,识别出网络时代学习的两大挑战;通过对银行储蓄与博客学习过程的相似性的比较,识别出“零存整取”学习模式;受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启发,发现知识的三级结构等等,都是模式识别的典型案例。
五、新建构主义的理论定位
(一)新建构主义能否称之为“理论”?
与关联主义一样,新建构主义能否成为一种理论需要接受检验。根据百度百科定义:“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6]
而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7]
根据上述几种定义,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应无问题,能否称之为科学理论,则还需要更多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
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认为,任何可以被称为“理论”的话语都应具有四大定义特征:1)理论首先应该是“跨学科的话语”,其影响和应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2)任何理论都应该同时带有“分析性和思辨性”;3)理论应该是“对常识的批判,对理所当然概念的盘诘”;4)理论具有内在的反思倾向,是“有关思想的思想,是对我们借以产生意义的那些范畴的探究”。[8]新建构主义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教育哲学等领域,带有“分析性和思辨性”,包含对“学习、应用、创新三阶段论”等常识的修正,具有对经典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等理论的反思性质,对人与技术、人与网络的关系和各自角色进行了探究,所有这些都基本符合乔纳森·卡勒的四点标准,也应该可以称之为一种理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某一理论能否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构造的严谨性,构造严谨的理论一般都会辅之以图来表现。新建构主义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命题,这些命题可以用相应的图来表现,如“新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示意图”[1]、“包容性思考的四项基本关系” 示意图、“连通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示意图”[2]、“知识三级结构示意图”[3]、以及本文中的“新建构主义理论模式图”等,这些命题共同构成了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
(二)新建构主义理论适用领域在哪里,适用范围有多大?
笔者在之前的论文里曾经涉及这一问题,认为新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适用于指导结构松散知识的学习和非正式的学习,适用于西蒙斯所说的“自发性学习”[1-2]。
1982年莫克和斯皮尔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描述性模型中,将学习分为这样几种类型: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学习方式和目标均由机构控制;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学习方式由学习者控制,学习目标由机构控制;不正式学习(non-formal learning),学习方式由机构控制,学习目标由学习者控制;自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又译为自我导向性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均由学习者控制。自我学习并不依赖于学习的主题和教学方式,而是依赖于谁负责学习,谁决定应该学习什么,什么人应该学习,运用什么方法和资源学习以及如何衡量学习的成功与否。[9]按照这样一种分类方法,新建构主义最适合于指导自我学习,其次是非正式学习,不太适合指导正式学习和不正式学习,除非管理机构指定采用新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新建构主义是一种网络时代的新型的学习与创新理论,它适合指导自发的、自我导向性的学习。由于理论的建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笔者对个人学习的观察、反思与总结,因而具有较鲜明的个性与独创性。笔者相信个人的学习一定与他人的学习有相似之处,即有所谓“共性”,因而由此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也对其他人的学习实践有一定的适用性。新建构主义理论的价值还有赖于千千万万读者的检验与证实。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2] 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3]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
[4] 王竹立.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0,(2):63-67
[5] 王竹立.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
[6]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6020.htm[2012-3-8]
[7] 百科名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588169.htm[2012-3-8]
[8] 刘亚猛. 什么是“理论”[J]. 外国语言文学, 2006, (4):264
[9] 宋国学. 自我学习理论所隐含个人条件假设的实证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4,(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