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想考第一?
(2015-05-04 10:48:08)
标签:
教育考试第一兴趣优秀 |
每次考完试,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不,邻居家的小美,这几天就有些闷闷不乐的。小美的妈妈说:
“小美学习成绩很不错,我和小美爸爸都很欣慰。可是,小美自尊心很强,每次考试都要非要拿第一。要是没有拿到第一,她就要闷闷不乐好久。甚至,平时的随堂提问和小测验,她觉得没有别人好,回来就哭。我和她爸爸都鼓励她:‘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考好就行了!’可她就是不听,还是哭。我该怎么安慰孩子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小美”并不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与人交往,有了交往就有了比较。孩子在一起,会比谁的学习好、谁的游戏打得级别高、谁的力气大、谁跳绳跳得多、比谁的朋友多,甚至还比谁打扮得更漂亮、去过的地方更多等。在各种各样的比较过程中,孩子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自信心,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比如,在不断的交往和比较中,有的孩子发现自己作文写得比别人好,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歌唱得非常棒,等等,在这一次次比较中,孩子找到了自己可爱和优秀的一面,会越来越自信。
孩子总想考第一,希望表现优异,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长处”,进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如果哪个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什么事情都不想去跟人比较,不想引人注目,这倒是一种反常现象,需要父母和教师密切关注。
可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总要考第一呢?
好胜心和表现欲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想考第一”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有可能,人人都想当第一,人人都想做世界上最最幸福、最最漂亮的人。“考第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的一部分。“考第一”能够帮助孩子找到自信。但是,孩子如果过分在乎“考第一”,我们就需要寻找其中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了。太在乎“考第一”的孩子,往往认识不到自己身上其他方面的优点,害怕考不了第一,而在老师、父母和朋友面前失去面子,害怕父母、老师和小朋友不再喜欢自己。追根究底,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带着面具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因此,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考试、正确看待成败,养成乐观、开朗、阳光的心态。
面对像小美这样非常关注自己成绩、在乎自己表现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家长在遇到孩子情绪紧张时,一定要心平气和,从情绪上支持孩子。
孩子自己认为表现不好,并为此难受或痛哭,不管家长心里怎么想,都一定要保持冷静,要从心底重视孩子的情绪,并试图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件事,进而真正理解孩子。理解了孩子,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您可以和孩子好好谈谈心,告诉孩子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爸爸妈妈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有一些难过,不过考试只是检验自己一个阶段以来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考试没考第一,并不代表不优秀。
另外,多给孩子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比如: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并不是每次都考第一,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很优秀。或者,举孩子最喜欢的偶像的例子,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考试。让孩子知道,无论她表现如何,自己都会很爱她。
第二,家长在跟孩子说话时不要提及考试成绩,而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
有的家长在开导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说,“下次考好就行,没有关系的”这类话。其实,这样做还是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这对孩子也许会有一定的安慰作用,但也会让孩子对下次考试的要求和期望更高,因而更紧张。
正确的做法是避开考试成绩,多和孩子聊一些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愿意学习,就让孩子学,但要注意观察孩子。家长如果感到孩子学习学得时间差不多了,效率下降了,比如写字速度慢了、注意力不集中了等,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或者做做游戏,聊聊天等,
放松放松。
第三,发展或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从多种角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节假日或双休日,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地展现自己的机会,丰富孩子的自我体验,以从多种角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培养孩子在阅读、演讲、文艺等方面的自信心,让孩子找到更多的自信,从而减轻孩子对学习成绩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