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孔子的<中庸>
(2010-11-02 13:19:49)
标签:
文化 |
孔子的“中庸”
中庸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立身行事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特别提倡的做人处事方式。在《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的仅一条。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何谓中庸?很多人的理解是;中庸就是折中,就是做老好人,就是唯唯诺诺,就是谁也不得罪,就是处事不左不右,机械地保持中间立场。这种理解其实是很不全面的,也是误解。何谓中?不偏不倚谓之中。何谓庸?平常也。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行”,就是要求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使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是孔子提出的,后由孔子的孙子将儒家这一学说的精华,阐述成一套规范人们行为处事的方法而著《中庸》,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共创“致中和”、“太平和合”的境界。到了北宋,程颢、程颐两位大儒极力推崇《中庸》,把《中庸》提到了突出地位上,到南宋时由大理学家朱熹等把《中庸》和《论语》、《孟子》、《大学》相并列,称为“四书”,成了官方的教材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后人称之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乃是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中国人,为人处事讲究;“以和为贵”。经商办事追求“和气生财”。处理家庭关系不忘“家和万事兴”。立国安邦之本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思想和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五千年历史和文化铸就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从何而来?其根源是儒家所导的中庸思想。
中庸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但同时又要保持自我;要坚持原则,但又要避免过分固执;要大智若愚,但又不能遇事直糊涂;要尊重传统,但又要学会不断创新;要积极进取,但又要懂得见好就收;要心静如水,但又要追求自立自强。这就是“中庸”;看似矛盾,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看似非左非右,却又是即左即右。
孔子也承认一般人很难做到中庸。中庸要求人们做到允执其中,并非易事,需要做到五忌:一忌言行过头;不能太刚,不能太柔,不能太缓,不能太急。二忌失度不足;待人处世既不能有过头言行,又不能言行不到位。三忌待人偏私;待人要公平公正公道,无所偏私。四忌折中调和;那种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处世之方,并非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德。五忌允执无权;固执而没有灵活性,不知道根据实际而把握“中”。因此,中庸之道绝不是折中、调和,而是指为人处事慎重选择一种角度、一种智慧;中庸之道决不是和稀泥,而是本着解决问题为原则,在尽量避免斗争、矛盾与无谓消耗的前提条件之下,技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最佳方法、一条最佳途径。
现实中,中庸境界虽然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应该学学。具了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时,却表现得韧劲十足;平时波澜不惊,该出手时却是毫不犹豫;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一种性格中的性格。因此,可以说;中庸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人生的角角落落,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从个人修养到为人处世,以至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中庸”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如果世人都能秉承中庸原则,凡事就求得和谐而维持平衡,就把握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尺度,站在中间立场上,就能使自立于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不败境界。
以中庸立身;在两极之间寻找生存佳境。以中庸修身;君子当慎独而淡定。以中庸为人;大肚能容,外圆内方。以中庸处世;低调慎行,糊涂中明。以中庸做事;进退自如,循序渐进。以中庸制胜;攻人攻心,纵横天下。以中庸成势;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以中庸享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