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
五一小长假,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盐津县,去寻觅这个被称为“千年古栈道的第一险关”!
现在的豆沙古镇,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篡改,使得这个崭新的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
还是慢慢看吧!

千年古镇豆沙关欢迎您!为迎接五一假期大量游客的到来,豆沙关镇政府还专门这样的标语!
“一目三千里,天下豆沙关”也道出了豆沙关魅力!
一步入豆沙关首先看见的就是这样的风景!
僰(读bo)人悬棺就在对面的大石山里,在后面会有介绍!
仰望观音庙!
远望石门关。
这是五尺道,古时候马帮从这里经过留下的马蹄印!
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礼才能留下。
漫长的时间,古道承担起川滇两省商贸文化的重任。
这条古道的确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也承担了川滇商贸文化往来交融的重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随之汇集相融,衍生出了朱提文化。
古时相传,盐津普洱一代出美女,清代曾先后7次有美女被选入宫,故而,石门关又有“美人关”之称。故而,当地又流传着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悬棺就在这石缝里。
僰人悬棺就在这里了。
与“五尺道”同样可以称奇的,还有如天幕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壁的石缝中贮存的9具僰人棺木。这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置身于唐碑亭前,目光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就会看到一条石缝呈“一”字状,镶嵌于石壁中部。石壁高达四五百米、宽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无损,只有这条石缝很扎眼,成了一处伤痕。
看着这些悬棺,我们也在想,古时的僰人是怎么把这些棺材放上去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从五尺道景区出来,顺着这条路就进入古镇了!
作为千年古镇,重任和商贸的往来,自然少不了马帮。
古镇的街景。
趁着天气热没人咔嚓几张!
重新修缮后的古镇,在这里可以吃得很正宗的滇味美食!
在镇上的山坡上拍摄的雄关美景!
在山坡远眺豆沙关古镇!
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镇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省出滇入川、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素有“滇川门户”之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三川半”文化。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原入滇第一关石门关、蹄印深深的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千古之谜僰人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拥有观音阁、三官楼、僰人回音、天外飞泉、老君祝福等景观、特别是先秦古道、朱提水道、内昆跌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在此“五道并行”,更是“交通活化石”,天下绝有点奇观。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独特的僰人舞蹈,独具匠心的牛灯艺术,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脸谱新颖,舞蹈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等民族风情,及石门、长胜两溶洞,天造奇观。在这里,可谓古人、古道、古镇、古风、古韵、古纳四面八方,美山、美水、美景、美女、美食、美收天上人间。
僰人悬棺简介:
与“五尺道”同样可以称奇的,还有如天幕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壁的石缝中贮存的9具僰人棺木。这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置身于唐碑亭前,目光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就会看到一条石缝呈“一”字状,镶嵌于石壁中部。石壁高达四五百米、宽千米有余,呈灰黑色,都完整无损,只有这条石缝很扎眼,成了一处伤痕。
有研究表明,这是汉代的僰人悬棺。僰人的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和商代。那时此地并无人烟,中原屡起战火,胜者建立政权,拓展疆域,就往这里移民。到了周朝,僰人已发展为一个民族。他们参加周武王伐纣有功,首领就被封为了僰侯,并于四川宜宾建立了僰侯国。而到了明朝,这个民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与明王朝发生十余场战争,致使元气大伤,难以为继,最后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唯一留存下来,能让今人对僰人产生想象和了解的,就是石缝中久经风雨的悬棺了。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