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七彩云南:腾冲和顺乡村图书馆

(2011-07-18 08:38:04)
标签:

胡适

和顺图书馆

六角亭

庚子之变

木结构

和顺古镇

魅力

旅游

分类: 经典·云南

   来到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除了欣赏古镇的第一魅力外,还必须去位于古镇中心的“和顺图书馆”看看,她是被称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至今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和很古老的借书风俗,是一个文化很深厚的地方!

 

 

http://s7/middle/605c9f96xa84d3f801166&690
胡适题词的“和顺图书馆”。


http://s10/middle/605c9f96x773aed11b309&690
图书馆大门,很讲究的哦!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知名人士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
http://s15/middle/605c9f96xa84d45e43e5e&690
进入图书馆里面了!


http://s7/middle/605c9f96xa84d49659186&690
图书馆简介。


http://s12/middle/605c9f96xa84d4d9a2a5b&690
供人们看书看报的地方。


http://s7/middle/605c9f96xa84d50971696&690
很古老的图书馆借书处。


http://s14/middle/605c9f96xa84d541f717d&690
和顺图书馆的沧桑历史

  先进知识分子组织的“咸新社”

  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

  社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和顺图书馆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文化之津”
http://s14/middle/605c9f96xa84d57eb379d&690
图书馆有很多藏书。


http://s8/middle/605c9f96xa84d5b341cc7&690
屋顶上还挂着这样的牌子听导游说图书馆创立时最早的!


http://s1/middle/605c9f96xa84d5e7289c0&690

http://s7/middle/605c9f96xa84d616aca96&690

http://s15/middle/605c9f96x773af075913e&690
这把锁导游说德国进口过来的,至今100多年的历史了,那铁门是英国殖民地生产的。至今也是100多年的历史。

 

http://s15/middle/605c9f96x773af112083e&690
游客在门口留影。


http://s2/middle/605c9f96x773af15d8971&690
图书馆的书也没忘记对和顺的介绍!


http://s1/middle/605c9f96xa84d70ce7c90&690
这门很有历史的价值,融汇了西方和中国的精华在里面,我也在着这里留影留念了!

 

 后记:(来自网络)

  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于旧址改建成一座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式的馆屋,一所坐南向北的二层木结构楼房,正前面伸出两个半六角亭,算是当时最别致新颖的建筑形式。屋前是宽敞的花园,花园外建一个三孔平顶拱门,额上嵌有李石曾书“文化之津”的石刻,正拱门头上悬胡适书“和顺图书馆”的木匾,大门沿用旧有牌楼式老大门。

  1994年,和顺图书馆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侨捐助建成的“藏珍楼

  1998年,该馆七十周年之际,得到省、县各级领导的支持,海外侨胞、旅台乡人的大力捐助,建成全钢混仿古二层楼房一座,将该馆历年收藏的古籍珍善本、地方文献藏入其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藏珍楼”。“藏珍楼”的艺术设计,不脱古典风味,又具时代色彩,它给众多的参观者一种精神享受。

  如今,和顺图书馆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吸引了众多中年人和学生的目光,电脑阅读激发了他们对外界新事物的热情,这座“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开始步入高科技的信息化殿堂。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