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梁]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和脓血伏梁,转

(2015-04-25 09:25:02)
标签:

杂谈

[伏梁]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和脓血伏梁,转

伏梁是古病名。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或气块)形成的病证,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

 

根据经典之义可分为三种病变,即心积伏梁、风根伏梁和脓血伏梁。

 

 

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云:“伏梁:古病名。①指心积症。《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五十四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治宜伏梁丸等方。②指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的疾患。《素问·腹中论》:‘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以本证为心积伏梁之日久不愈者可见之,亦宜用伏梁园治之。③指少腹内之痈肿。《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儒门事亲·卷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有大脓血,此伏梁义同肚痛。’1972年甘肃威武汉滩坡出土《威武汉代医简》有‘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用大黄、黄芩、芍药、消石、桑卑肖、蟅虫,祛瘀破坚,清热解毒。”

 

诊断依据

 

1、临床不太常见,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略多于女。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

 

2、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纳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亦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 脓血及里急后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 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着等病症表现,或并发肠结。

 

症状

 

症见脐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块,大如手臂,久不愈,令人心烦,睡眠不安。(《难经·五十六难》)

 

下腹部坚硬胀满,有包块在腹腔肠胃的外面,推之不移,内有脓血瘀积,脐周围疼痛,身肿,下肢浮肿,忌切按。(《素问·腹中论》)

 

在心胸之下的部位,能升能降,有时唾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