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2013-02-03 11:01:57)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素问札记:宽案:四时之逆,又见《藏气法时论》。

王冰曰:生,谓动出也。阳气不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糅,变而伤矣。

杨上善曰:少阳,足少阳胆府脉,为外也。肝藏为阴,在内也。故府气不生,藏气变也。

吴崐曰:少阳不得升生之今,则内郁而变病。

张景岳曰:一岁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变为病。此不言胆而止言肝者,以藏气为主也。后放此。

森立之考注:《大素》“生”下有“而”。  ·[思聪](“思”疑作“志”)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所主之藏气亦自病焉。  ·案:内变者,谓肝气不发生而内郁为变也。《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治肝劳实热方中,有“气逆上不下,胸中满塞。”及“胁下急,小便难。”等文。又治肝劳虚热方中,有“烦闷宛转,热气胸里炎炎。”及“精神不守,气逆上,胸热炎炎不止。”等语,并皆肝郁内变之证。今验之病人,每有如此证。盖肝藏血,主魂。喜怒所系,肝气逆上,则随其虚实,内证百出也。唯个一“变”字中,包括几多证侯来。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④。

王冰曰:长,谓外茂也。洞,谓中空也。阳不外茂,内薄于心,懊热内消,故心中空也。

杨上善曰:太阳,手太阳小肠府脉,在外也。心藏为阴,居内也。故府气不生,藏气内洞。洞,疾流泄也。

吴崐曰:太阳不得养长之令,则心气内虚,而无火之症生矣。

张景岳曰:夏令属火,心于小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

丹波元简曰:[心气内洞]简按外台引删繁论。载本篇文。作内消。

森立之考注:·儿约之曰:“洞”,即“冲”之  ,与《灵枢》所云“洞心”同义。《灵枢·五味第六十三》云:“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黄帝曰:辛走气,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是与“内洞”同义。洞,盖冲痛之义,洞心犹冲心也。《金匮真言论》云:“仲夏善病胁胸。”王注云:“心之脉循胸胁故也。”可以征矣。“冲”或作“憧”,《千金》卷十四·风虚惊悸第六补心汤条云:“惊悸心中憧憧,胸满不下食。”《外台》卷十二·贲  气方篇引《小品》奔  汤条云:“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  相逐,憧憧时气来。”又引《小品》有“牡蛎贲  汤,疗贲豚气从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并是“憧”与“冲”同音同义。又《医心方》卷二十四·治无子法第一引《玉房秘诀》有“男阴同入”之语,同入亦谓冲入也。盖此一“洞”字中,亦该冲突、疼痛、烦热、动乱等之义。  ·《刺要论》曰:“夏病心疼,冬病胀腰痛。”  ·(眉)《灵·根结篇》“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大素》卷十·经脉根结篇无二“膈洞”二字,且“膈”作“鬲”。杨注:“膈气虚弱,洞泄无禁。”可知此亦夏时暑  泻痢之义,而鬲、而云洞泄,则其地大远,故知《根结篇》亦鬲冲疼之义。  ·(眉)《尚书 》“恫  乃身。”  ·案:与洞风、洞虚、洞泄、洞下之“洞”自别义。  ·(眉)《医心》卷一·诸病不治证第二引《医门方》云:“论曰:人急暴肥,而愦愦恫恫者,不出数十日死。”  ·(眉)惠苑 《华严经音义》云:“洞然。”注云:“洞,徒弄反。《韵圃》称洞彻也,谓通彻火然之状也。字或宜作炯。炯,音徒东。《韩诗传》曰:炯谓烧草传火焰盛也。”《慧音》二十三    《诗·思齐》“神罔时恫”传,又《尔雅·释言》,又《广雅·释诂二》,又《国语·晋语》“神罔时恫”韦注,又《后汉·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注,又《张衡传》注,《文选·思元赋》“恫后辰”旧注,并曰:“恫,痛也。”《史·燕世家》“百姓怨恫”,《索隐》“恫,犹痛也。”《诗·桑柔》“哀恫中国。”《释文》“恫,本作  。”《笺》“恫,痛也。”《书·康诰》疏:“恫,声类于痛。”《说文》“恫,痛也。一曰呻吟也。” 《书·盘庚上》“乃奉其恫”传,《释文》,又《康诰》“恫  乃身”传,又《吕览·审分》“百官恫扰”注,并曰:“恫,痛也。”《初学记·菊》下引晋·潘尼《秋菊赋》曰:“又蠲疾而弭洞。”洞字可崇。恫,见《玉篇》曰:“  ,痛也。敕公切。亦作恫。”  ·(眉)《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关中俗谓之呻恫,太原俗谓恫唤,云痛唤。”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王冰曰:收,谓收敛。焦,谓上焦也。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

新校正云:按焦满,全元起本作进满,《甲乙》、《太索》作焦满。

杨上善曰: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腠理毫毛受邪,入于经络,则脉不收聚,深入至藏,故肺气焦漏。焦,热也。漏,泄也。  平按:焦漏《素问》作焦满。《甲乙经》、《太素》作焦满。玩本注焦,热也。漏,泄也。若作满,于泄字义不合,仍从原钞本作焦漏为是。

吴崐曰:太阴失其养收之令,则肺气不清而病焦满,肺胀是也。

张景岳曰: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张琦曰:肺气不收,则逆于上,君相乘之,是为焦满。

丹波元简曰:[肺气焦满]简按盖谓肺胀喘满等证。

森立之考注:  ·案:焦满,即热满之谓,肺胀喘满咳逆之证是也。《生气通天论》第三所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第五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共可以为征也。  ·案《风论》“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与此所云“焦满”之“焦”同义,宜并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