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经闻法的五种过失

(2009-07-20 11:33:12)
标签:

杂谈

 

对每个佛子来说,若希求解脱那么听经闻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是应该避免五种过失 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持文不持义: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于自心无有利益。   持义不持文: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但若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这样词句与意义就会互相脱离。   未领会而持:如果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相违正法。   颠倒而持:果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   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甚多之处时,不应生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简单或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顺序无有错谬正确地受持一切词义。 ====================================================== 1、持文不持义: 只受持文字华丽的词章,著着于词句美妙的表象,而忽视观察文词背后甚深的内义。如此,善知识的言教对于我们的修行又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 2、持义不持文: 善知识说法时,优美的言词、文字具有极强的摄受力,能令无量众生生起无比欢喜之心,从而对正法信受奉行。亦能令法义得到充分而准确的彰显。回顾佛法在我中华弘传的历史,不难发现,凡受我国人欢迎,并得于广弘之经典如《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等,无不是文义俱佳,堪为千古典范。更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之感慨。是故不注重受持善师所说正法优美的文词形式,不但有损于正法真实内义的受持,使法义晦涩难显,亦无益于正法之弘化。 3、未领会而持: 于善知识言教的内义未得真实的领会,甚至于误解言教的真义,从而错误的受持法要。这样将会与正法背道而驰。 4、上下错谬而持: 即将善知识所说正法的前后倒置而受持。如将法的前行、正行和结行错乱颠倒,这样,则违反了正法的客观规律。如此,必将导致闻、思、修的各个环节发生错乱,从而与正法相违。 5、颠倒而持: 即将善知识所宣说的正法实义,完全颠倒而受持。如白的持为黑,正的持为反,真的持为假,断见持为常等等。如此,则闻法者必将因为内心的邪见、邪思、邪念不断增长而自戮慧命,终将因造作谤法重罪而堕入地狱。 ================================== 我们今生能够有幸听闻到的佛法,是释迦世尊对九法界一切众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是能够真正帮助我们解脱生死轮廻诸苦,趣向菩提涅槃大道,究竟利乐一切有情众生的无上醍醐。那么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听闻佛法,才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获得法的利益呢? 首先,我们应当努力断除三种过失,舍弃“六心”, 远离“五不持”,遮止四种“恶劣的闻法心态”。其次,应依于“四想”而听闻受持法要,应明了如法听闻即是菩萨六度波罗蜜的圆满行持。 所断之行为 弟子闻法应该避免的三种过失http://www.zhuanjinglun.com/viewthread.php?tid=2688&extra=page%3D1 听闻佛法应该断除的六种垢染http://www.zhuanjinglun.com/viewthread.php?tid=2689&extra=page%3D1 听经闻法的五种过失http://www.zhuanjinglun.com/viewthread.php?tid=2690&extra=page%3D1 应取之行为 学佛求法当依止四想http://www.zhuanjinglun.com/viewthread.php?tid=2691&extra=page%3D1&frombbs=1 听经闻法应该具足六度http://www.zhuanjinglun.com/viewthread.php?tid=2692&extra=page%3D1&frombbs=1 ====================================== 选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