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应遵循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黄宾虹所说的宋画,除了北宋的大家外,往往合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诸家在内。
“宋画多晦冥,
荆关灿一灯;
夜行山尽处,
开朗最高层。”
展览馆的灯光对拍照的人来说,确实是个考验。第一,画前的射灯像个大号的手电筒,展画的四角暗角没有办法处理;第二,凡是有玻璃的镜框几乎都反光,很难躲避开。
当然了,和一些不许拍照的展览相比,让拍照已经不错了,知足吧。虽然拍的不好,但直接拍原作的照片,也是珍贵的。
九十高龄黄宾虹大师,在自己画作上题句:“宋画刻划,元人空虚,千变万化,先由写实”。“论者谓,华新罗求脱太早,未免粗疏之诮。兹范华原意,以川蜀山水写之”。宾虹老人在总结前辈得失同时,也是在总结自己:“千变万化,先由写实”。
注:
华嵒(1682~1756),中国清代画家。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出身贫苦家庭,早年曾作过造纸坊学徒。自小喜爱绘画,勤奋好学。
华嵒由学习民间绘画入手,进而学习文人画,花鸟、人物、山水兼善。花鸟画早年受恽寿平影响,进而取法于朱耷和石涛,于造型严谨的没骨法技法中,融汇进率意、潇洒的水墨技巧,干笔湿笔并用,设色淡而艳,雅而丽,形成一种独特的小写意画法。
华喦人物画近学王树穀,上溯陈洪绶、马和之及李公麟等。取材多历史人物、文学故事、民间神话、城乡风俗及边塞风光等。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往往通过富有生活的情节选择,着意于环境气氛的烘托,创造出饶有风趣、耐人寻味的作品。
山水画由恽寿平入手,追溯明代唐寅,泛滥宋元诸家。笔致清新,色调明快。用笔洒脱,变化有致。
华嵒的绘画艺术,既保持了职业画家的素质和长处,又吸收了文人画家的优点,比一般民间画师讲究笔墨和韵致,并具有平易通俗的特点。张庚《国朝画征录》评为“脱去时习,而力追古法,不求妍媚,诚为近日空谷足音”。

明季启祯中,士夫画者多宗北宋,细而不纤,粗而不犷,较学倪黄为胜,兹拟其意。——庚寅腊月八十七叟宾虹
注:
倪瓒,号云林,是中国古代画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元四大家中公认为成就最大、品位最高的画家。倪瓒擅长诗、书、画,号称“三绝”,尤以绘画见长,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剑门山水大痴家法为多兹追北宋画意写之——宾虹年九十又一
注:
黄公望(公元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江苏常熟人。善画山水,成就卓著。他的作品有浅绛与水墨两种面貌,浅绛山水浑厚圆润,水墨山水则潇洒苍秀,笔墨洒脱,境界高旷。

北宋人写午时山,山顶皆浓黑。为马、夏所未见。兹一拟之。——癸巳宾虹年九十
黄宾虹多次提到:“北宋人写午时山,山顶皆浓黑,为马、夏所未及。”(《黄宾虹画语录》)“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运实于虚,无虚非实。”(引同上)“北宋画多用焦墨。”
画家发现:“山以其时光的不同,可分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朝阳山与夕阳山,因阳光斜照,所以呈半阴半阳。正午山因阳光直射,所以近处平坡白,而远处山峦黑,画中山水,常见近处清淡,远山反浓黑,既是此理。”
注:
南宋马远和夏珪两位大师活跃於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其山水画的意旨在于以简单的笔法,描绘苍松岚峰等自然景物,予人以天地浩瀚、苍茫虚渺之感。马、夏被誉为最能将这种意向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中国画家。

北宋人画夜山图是阴面山法,元季四家惟倪黄用减笔,简之又简,皆从极繁得之。大痴学北苑,云林学荆关,于此可悟繁简之理,全在意足。兹综宋元画意写之。丙戌宾虹重题。
注:
董源,字叔达,江西钟陵人,五代南唐画家。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
“董北苑”。《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荆浩,字浩然,山西沁水人。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生于唐朝末年,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他的山水画笔墨两得,皴染兼备,其全景式山水画境界雄阔构图完整。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全盛期。他“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关仝,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唐人浓墨,王摩诘用水墨,李营丘淡墨,元人用破墨,破墨之法至明代已失,诗家尚用之为词藻,得其传者或寡矣。甲午虹叟年九十又一。
注:
王维,字摩诘,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李成,字咸熙,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营丘。五代及北宋画家。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多画平远寒林,郊野旷阔之景。画法简练,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技法为“卷云皴”,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范宽、关仝一起被称为“三家鼎峙”的大师。
弄笔聊乘兴,溪山野意存。
世无真隐者,画有古桃源。
晓色孤烟嶂,春容遍树根。
还期一振策,花里问柴门。

米元漳沪南峦翠图。钱松壶称其师法右丞世,但以海岳庵一种,目之浅矣。——宾虹
注: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太原人。为宋四大书法家(苏、米、黄、蔡)之一,擅长作画,喜收藏,善鉴别,爱石如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