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短歌行》赏析 ——备课教案型

(2009-10-26 16:03:37)
标签:

杂谈

一、        教学目标:

①了解魏晋时代诗歌的特征,体会诗歌与政治结合的艺术特征,熟悉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②学会理解、赏析一首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懂得简单地分析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具体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很多诗人都喜欢饮酒做诗或是为酒而诗,回忆一下我们曾学习过的诗人,有李白“金樽千酒斗十千”;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魏晋时期曹操的“对酒当歌”杰作。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

分析:

㈠朗读诗歌,解题。

   首先,我们看看诗歌题目《短歌行》,这是汉乐府曲调名,它是在宴会上歌唱的乐曲。

    要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先了解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背景。从诗歌内容来看,写作时间应该是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失利,因此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同时,希望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大业。

    作者曹操,是汉末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作为军事家:曹操的战事功业是杰出的,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留下不少杰作。无论是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文学成就上,曹操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㈡分析诗歌。

根据全诗,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八句。

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八句意思是人生很短,积郁苦闷难以消除,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此种忧叹。

第二层是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望。诗人借《诗经·郑风·子衿》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借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又借《诗经·小雅·鹿鸣》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借以表现礼遇贤才之意。

第三层是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用明月来比喻贤才,说明贤才难遇。后面四句讲贤才屈尊来到诗人门下,诗人喜不自胜的情景。

第四层是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前四句是说诗人希望无法抉择的贤才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二句出自《管子·形势解》,借山水作比,说明接纳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二句表达自己要像周公那样礼遇贤才,共同完成统一大业。“周公吐哺”引自《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借用典故,表明心声。这几句画龙点睛,突出全诗主旨。

从这四层意思来看,这整首诗抒写了诗人岁月不居而工业未就的忧思,吐露了为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㈢难点解析:艺术表现手法。

《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

                情志相结合。诗歌中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用自己的笔调娓娓道来,和谐成为一体。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但在引用《诗经》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没有重章复沓,唯有活泼自然。可说曹操的四言诗在《三百篇》之外,自有一番风味。

    巧用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来说明他们的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妙用典故。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结束:

       今天,《短歌行》就分析到这里,从这首曹操的杰作,我们可以感受到逝者如斯,所以我们要把握时间。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曹操以及他的诗歌产生兴趣,课后可以多阅读有关于曹操的书籍。最后希望同学们可以把它背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