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中的词类活用

(2009-10-12 11:24:20)
标签:

杂谈

摘要:这文章中,研究《道德经》中的一些词类活用现象,以更好的读懂这本书。主要分析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和形容词活用现象。

关键词:道德经  活用  使动  意动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一本关于“德”与“道”的一本书,其中上篇德经字数为3041,下篇道经字数为2426。全书仅五千多言,但文约义丰。在此,主要是研究《道德经》中活用的现象。

首先,要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其次,要知道怎么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使动用法

(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平民百姓是不害怕死亡的,又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呢?)

“惧”是动词,本义是害怕,惧怕,在这是动词使动,使……畏惧,恐吓。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使人民心里空虚,无思无欲,填饱百姓的肚腹,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增强他们的体质。)

“虚”本是形容词,空虚,在这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空虚”;“实、弱、强”的用法同“虚”,“使……减弱,使……填饱,使……增强”。

   B.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积累达到满盈,不如趁早停止。)

“盈”本是形容词,满。在这,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满溢”。

   C.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抱怨以德。”(“道”能化小为大,化少为多,用恩德报答怨恨。)

“大”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做动词,是使动用法,“使……增大”,“多”跟“大”的用法一样,“使……增多”。

   D.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国家变小,使人民变少。)

“小”本是形容词,在这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使……变小”,“寡”与“小”的 用法一样,“使……变少”。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第七章,“外其身而身存。”(圣人能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外”是方位名词,在这作动词用,使动用法,“使……置之度外”。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具有使动用法。

另外,数词的使动用法,本书没有涉及到。

 

二、意动用法

(1) 形容词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  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正人君子平时以左为贵重,但佣兵打仗时却以右为贵重。)

“贵”是形容词,这里作为动词,“认为……为贵”,这种用法称为意动用法。

B.  第七十五章,“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是由统治者荒淫无度的奢侈生活造成的,百姓生不如死,所以才不怕死。)

“轻”是形容词,在这作动词,“把……看得轻”,属于意动用法。

C.  第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百姓害怕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重”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认为……重、重视、看重”。

D.  第八十章,“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国家治理得好,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为美观,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逸,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

“甘”是形容词,作为动词,属意动用法,“以……为甘”。同此用法的还有“美、安、乐”。

(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般的状态)

“婴儿”,本是名词,在这用作形容词,“像婴儿一样”。

B.第四十九章,“圣人皆孩之”(圣人则把百姓当小孩一样对待)

“孩”本是名词,在这作形容词,“像小孩子一般”。

C.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生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把平淡无味的生活当作美好幸福去品味。)

第一个“为”本是名词,作为的意思,在这用作动词,称意动,“把……当作有为”。此句中的“事、味”同此用法。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A.第八章,“居善地”(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地”本是名词,“善”在此是善于的意思,所以“地”在这用作动词性谓语,“选择低下的地方。”

B.第十五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正因为得到之人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所以很有必要但又很勉强对他进行一番描述。)

“容”本是名词,因为本句中“为之”后无动词,所以“容”在这是活用为动词,“描述”的意思。

C.第二十五章,“人法地”(人取法于地)

“法”本名词,这句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定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所以“法”作为动词,“依靠、效法、仿效”的意思。

同此情况的还有三十二章的“万物将自宾”中的“宾”,本义是名词宾客,但句中用作动词,“服从”的意思;五十三章的“仓甚虚,服文采”中的“服”,本作“衣服”讲,在此作动词“穿着”;六十二章的“美言可以市尊”中的“市”,本作集市,在这作动词“取得”;七十一章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中的第的一个“病”,本作“疾病”,在此作“把……看作毛病”的意思。

D.第三十二章,“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虽然是微小的,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臣”本为名词,但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所以,“臣”为服从、俯首称臣的意思。

E.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一个有德之人不在于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才是真正的德)

第二个“德”本为名词,品德,在此用为动词,“追求、表现形式上的德”的意思。

F.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想要处在百姓之上为统治者,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想要处在百姓之前为领导者,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上、下、先、后”都是方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在……之后”。这些词需要变成动词的原因跟D中所讲一样。

 

四、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A.第九章中“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金玉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

“盈”本是形容词,在此作动词,“充满,堆满”。

B.第十三章中“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尊宠卑辱以至于为它担惊受怕,重视大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

“贵”本为形容词,后面“大患”为名词,“若身”即像自身一样,所以本句缺少一个谓语,因此,“贵”要作为动词,表达“珍重、重视”的意思。

C.第十三章的“故贵为身于为天下”(崇尚献身于治理天下的人)

因为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所以此句中“贵”活用为动词,“崇尚”之意。

E.    第二十七章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不尊重他老师的人,不珍惜他可借鉴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都是愚蠢的人)

形容词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所以这里的“贵”,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的意思。

F.    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讲慈爱,所以能够作战勇往直前)

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所以“勇”在此句中活用为动词“勇往直前”的意思。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第五十八章“其无正也”(并没有一定的缰绳)

这里“正”字本是“方正、不偏、不斜”的意思,在此作为一个名词,“准则、标准”的意思。

 

六、形容词活用为副词

第八章中“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善于滋润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保持平静)

“善”本义是美好,在这作为一个副词,表达“善于、长于”的意思。

 

短短的《道德经》,包含了很多语法现象,因时间与能力有限,不能研究透彻。学会分析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读懂文章。

 

参考文献

   ·《道德经》 老子 著   苏南 注评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道德经·中国文化典籍精华》 柴华 主编 

杨晓娟 杨永兴 副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4月第1版

·《道德经》诠释   文选德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