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时装店的美眉集体“造像”,看得出来,她们很配合,很开心!
俺居住的是个移民城市,原住民本就不多,因此各行各业都可以听到外地口音。除了教育、医卫、文化系统,外地人吃财政饭的相对比较少,绝大多数人都进入到了非体制内工作岗位,比如外资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比如饭店的服务员、面包店的售货员、服装店的营业员等等。俺也是一介移民,虽然一直在某个可以遮风挡雨的角落里猫着,既饿不死也撑不死,但对和俺一样来自外地的、那些服务行业的打工妹却特别关注,想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态度。但这不容易,很多人不想跟你说这么多,现在的孩子们有隐私意识。经常想,这些离开父母异地谋生的女孩子,吃的住的都是很差的,却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来面对服务对象,很不容易的。而城里的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真正的娇生惯养,要什么就有什么,背一个包包就可以抵打工妹几个月的工资,想工作呢就有父母帮着安排,一般都是轻松自在没有压力的岗位。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打工妹就比较容易知足了,下了班有个地方呆着,哪怕是上十个人一间房也行,吃的基本上是穷对付,每月省下的工钱买点便宜的衣物穿穿过瘾,其余的便都要寄回家给农村的父母。俺接触的打工妹,都有养家的意识和责任心。尽管她们的薪酬可能是城市里的最低工资了,但她们仍然记着要捂紧口袋,将一点点积攒的人民币,留给家里的亲人。
记得有次看了一个什么电视节目,一个在海滨城市电子厂打工的女孩子,参加了一档娱乐节目,她用自创的所谓街舞,把全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经主持人询问才知,她没有学过什么街舞,纯粹是自己瞎琢磨的,也不懂舞蹈要和着音乐一起跳,自以为只要拼命扭动身躯就是街舞,结果跳得混乱滑稽,笑倒众人。但她自己却浑然不觉,自顾自可劲地跳,好像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可就是这么个街舞盲,经常地用少少的钱吃点咸菜馒头,然后把自己加班加点攒下来的工钱,全部寄回家给父母治病。她说,我尽量加班加点多攒钱的目的,就是要让父母早日过上好日子。这个女孩子使俺想起了夏衍的名篇《包身工》,虽然现在有饭吃有工资拿,但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封闭环境,被限制着上厕所的时间,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都是工作,绝大多数打工妹的工钱要接济远在农村的家,而城里的女孩子却总是工资不够花,还要向父母伸手要。她们和她们,太不一样了。俺,在心里总是记着这个打工妹群体,俺觉得她们为城市人所作的贡献不小,虽然鲜有媒体关注、更鲜有为官者关注,但城市人不应该小看她们。基于这样的思想感情,俺三番五次地走近她们,并用相机记录了她们风采的瞬间。

卖珠宝的潮汕妹妹
茶艺馆的妹妹,来自偏远的山区,她的态度和茶艺都是一流的
卖水果的“西施”,俺经常光顾她的水果店

面包店的美眉,声音很柔和,笑容很腼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