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说游丹霞山,必谒南华寺,于是俺就去看了南华寺。这座位于广东韶关市南丹霞山中的寺庙可不一般,台湾人蔡志忠搞了一套中国古籍经典漫画,里面就有《六祖坛经·曹溪的佛唱》,说的就是南华寺的故事。此庙创建於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初名宝林寺。寺庙依山而造,面对曹溪流水。唐仪凰二年(677年)禅宗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发展了禅宗南派,此处便成了最为著名的禅宗祖庭,有岭南第一禅寺之称。唐朝朝廷赐名“中兴寺”、“洪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
禅宗是中国的独创,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印度佛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达摩把他的这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慧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北宗禅不久渐趋衰落,而慧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慧能也因而成为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由于从达摩到慧能经过六代,故传统旧说将达摩视为“初祖”,而把慧能称为“六祖”。
南华寺的传说多是与六祖慧能有关的。最著名的就是慧能(638-713)到黄梅从五祖弘忍求法的传说,详见于《六祖坛经》,在禅宗界流传甚广。还有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家偈语。相传,五祖就是看到慧能写的这首偈语,才最终决定传法于他的。据《六祖坛经》记载,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北京涿县),因其父贬官岭南而成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的百姓。慧能的父亲早亡,留下孤儿寡母,家境贫寒。慧能早年以打柴卖柴维持生活。大约咸亨(670-674)年间,慧能听说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传教,便安置好老母,前往黄梅,以行者身份求教于弘忍。一天,五祖召集起所有弟子,让每人作一首偈颂,如果发现谁能领会佛法大意,就把衣钵传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大弟子神秀作一偈颂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后,觉得这首偈语还达不到至高无上的觉悟本性,就让神秀再作一偈呈上。但神秀回去后,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始终作不出来。过了两天,慧能知道了神秀所作的偈,明白此偈作者尚未识心见性。由于他不会写字,便央人代笔,把自己所作的一首偈写在墙壁上。
他的偈文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众僧见此偈后大加赞赏。五祖见后心中暗惊。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看到慧能腰间拴着一块大石头,费力舂米,便说:“按照佛的教诲修行的人,为了佛法而甘愿献身。应该如此啊!”五祖接着问:“米舂了没有?”慧能回答:“米早已舂好了,不过还需要筛一下。”五祖听了没吭声,用拄杖敲击石碓三下,随即离去。慧能明白五祖的用意,等到三更天,来到五祖方丈室。五祖秘密地为慧能讲《金刚经》。在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慧能完全明白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离不开人的自我本性”的道理。五祖知道慧能已彻底认识了本性,就把据称是菩提达摩传下来的袈裟交给他,并说:“你已成为第六代祖师,应该竭诚维护教法衣钵,广泛拯救一切有情众生,使本门教法永远流传下去。”五祖又告诉慧能:“传衣者命如悬丝,此衣(袈裟)就传到你为止了。”五祖让慧能从速到南方隐居,因为要使佛法兴盛起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充满了艰难险阻,一定要忍耐,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来弘禅说法。五祖连夜把慧能送到九江驿,命其从速离去。慧能历尽艰辛,最后住持曹溪,建立南宗。
而今,在六祖殿里,供奉着六祖慧能大师以及憨山大师和丹田祖师的真身。左右两边墙壁,还新镶嵌了二十九块石刻,上面按禅宗典籍的记述分别刻着南岳怀让、百丈怀海、沩册灵佑、仰山慧寂、临济义玄、去门文偃等二十九位慧能的继席贤僧画像。寺后右面有一眼旧锡泉(俗称九龙泉),泉水终年流涌不绝,清澈冰凉,传说当年六祖慧能常在此浣洗袈裟,苏东坡曾为之作《卓锡泉铭》。泉的前面有九株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松,高者达40多米,据专家考证,这是全世界最高的水松,树龄超过500年。南华寺现存六祖真身、唐元明代圣旨、御制金丝千佛袈裟、清代《大藏金》、铁铸观音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三百多件。
古往今来,南华寺因慧能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激发起许许多多人们的无限景仰之情。苏东坡在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中曾表达了深挚的向往之情:“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盾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身何处是真依?”
曾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绝唱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写下了《望南华》这样真挚动人的诗篇:“北行近千里,迷复忘西东。行行至南华,匆匆如梦中。佛化知几尘,患乃与我同。有形终归灭,不灭惟真空。笑看曹溪水,门前坐松风。” 当此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之世,“此身何处是真依?”一次虔诚的南华禅礼,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