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前放出过“厥词”,说为某个人群或职业设立一个节日,大抵是因为这些人或这个职业属于弱势群体,比如妇女节、老人节、儿童节,又比如护士节、环卫工人节、教师节。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在做着教师,学校发了一床薄薄的毛巾被,便把大家伙高兴得一塌糊涂。当然那时候工资很低,学校里没有其他别的经济来源,在工资以外,能有个什么小物件发下来,老师们就觉得很不错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到教师节,铺天盖地的庆祝标语,很是鲜艳夺目,有一种浓厚的节日气氛。那些日子里,似乎做教师的,有了一点点儿“地位”,尽管学校还是一样的破旧,教师还是一样的“弱势”。而那时候的教师节,呈现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让人们认识和了解教师工作的不易,教育全社会的人都来尊师重教。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往往大力强调某某事情的时候,就说明这件事情很弱。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就是因为教育行业低迷才应运而生的。虽然一个节日并不可能让一个职业立马就热门起来,但是其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应该是远远超出人们的估计了。最起码,那些时候,教师就觉得自己特别被重视了,骨子里便不再自惭形秽。
我清楚地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某县的一个名牌教师,因为书教得好,广受学生和家长推崇,在县领导班子换届时,因上级强调班子成员知识化,他被推荐为副县长候选人。可是当组织部长找其谈话时,这位名牌教师却推辞了,说:想当、能当副县长的大有人在,而一个好教师,却不是想当就可以当好的。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教师居然看着到手的权力、地位不要,是迂腐,至少是不合时宜。我当时听到这个事情的第一反应却是,这才是真正的识时务者。这可是真人真事,决不是虚拟的故事。只是光阴荏苒,物是人非,不知道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如今,那位名牌教师还会坚持己见,坚持当一名好教师吗?难以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候人生的价值观,是以对社会的贡献多少来定论,相当高尚,也相当纯粹。因此我心里一直铭记和敬佩着那个傲然卓立的名牌教师,也怀念着那些秋高气爽、云淡风清的日子。
每年的教师节,我的神经似乎都会被触动,只因为我曾经忝列教师队伍。我有些不安,是因为这些年教师节越来越物质化。不用看网上的帖子,只消睁眼看看身边的事例即可。家长们为教师节如何送礼,大伤脑筋;孩子们则为送什么给老师会最受关注,而费尽心思。大家好像在比着送东西,吃的喝的,现在已经不兴了,便送购物卡。一开始是200、300,慢慢的500、1000元的送,孩子们还催着家长赶紧的送,只许多不许少。有家长说,送和不送,送多送少大不一样。我也曾经跟人讨论过,你可以不送呀,老师不可能怎么样的。家长说,不可以的,咱们就一个孩子,别人都送礼,咱们不送,就成了唯一的不送了,岂不招老师讨厌?老师却说,家长硬要送,不收他的礼,好像还不给他面子似的。我认识的一个名校老师告诉别人,他每年的春节和教师节都非常的累,家长们排着队请吃饭,去一个不去一个,倒觉得一碗水端不平了。他可能真的是吃累了,要不然也不会发出如此感叹:做人难,做教师更难,做名教师难上加难。哈哈,套用某明星的名言,现成的,还蛮合适呢。
笔者身边的教师,当然并不都喜欢人家的送礼。也有老师说,只要学生有出息,能不时地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就好了,说明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但是如今的社会现实,似乎只有物质的东西才看得见摸得着,才能让人觉得踏实。而咱们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独生子女家长,又非常、非常地在乎孩子,生怕怠慢了老师会亏欠孩子,因此也就不在乎那点钱财了。有人就说,那不是灰色收入吗?但是马上又有人说,这算什么灰色收入,人家权力在手的官员,每办一件事、每过一个年节,都有人大把的烟酒礼盒送到家里呢,送钱的也不少呀。偶尔的婉拒一回,就会当成廉政楷模供起来,又是登报,又是披红带花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节的送礼现象,好像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不管怎样,很多人都认为,教师节本应该更神圣一些、更原生态一些,而如今却搞得过于物质化,便世俗了,便觉得成了一根“鸡肋”。最起码像本博这样,不在少数的人,每到教师节的来临,心里就多少会有一些怪异的感觉。
我倒赞成这句话:师恩难谢。很多时候,情意与金钱无关,与真诚有关。教师节的时候,想想曾经的老师,想想老师给予的教诲,然后转化为动力,向着生活的下一个目标努力前进,这样,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像我这样曾经的老师,就是这样想问题的,简单极了。
我还是喜欢最初的教师节,喜欢那时候尊师重教的氛围,和太阳下最神圣职业的明亮清澈的意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