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其实到过好多次惠东的平海镇,只是皆为所谓“考察”类的走马观花,对古城的认识基本上没走心。这次不同,是自己想来看看,因此显得仔细了一些,还带着相机拍了些照片以作留念。
1、平海古城的来历
这得从明朝的那些事儿说起。元末明初,南部沿海一带走私猖獗,海盗和倭寇相互勾结,闹得朝廷和百姓均不得安宁。朱元璋坐下江山之后,一边重兵镇压外来的“倭患”,一边下令禁止滨海居民出海,并实施了最初的“海禁”政策。
可是到了明洪武13年,事情又升级了。朝廷里发生了左丞相胡惟庸谋反的大事。说的是,胡惟庸企图利用朱元璋对他的信用,诱杀皇帝改朝换代。而胡惟庸最大的靠山就是日本贡使,他们准备里应外合干掉朱元璋。此事败露后,朱皇帝无比气愤,不仅把胡惟庸五马分尸,还毅然断绝了与日本官方的一切关系,下令在沿海大规模修建防务工事。平海就是当时59所海上卫城其中的一所。因驻兵有1000人,所以又叫“千户所”。
朱元璋当时还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海永无波”,以示他平息倭寇的决心。于是便有了“平海”的称谓,和平海古城这个“海禁文化”的标本。
2、平海独特的“军声”
千万别以为“军声”就是军号、军歌什么的,这里的所谓“军声”,就是流行于当地的“军话”,是戍边的将士流传下来的语言。据说全国会说这种方言的人很少很少,只有平海有一万多人还在说这种语言。有人说,平海的“军声”和嘉峪关的“军傩”一样,是古代军士们保存传统文化的顽强精神的体现。平海“军声”的语音基础是明代广义的北方方言,同时吸收了粤语、客家话、闽南话三大方言的许多成分,形成了现今的语言状况。因为“军声”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因而被称为古汉语通往现代汉语的“走廊”。咱们国家已经把“军声”列为濒危语言,进行抢救。
发明“军声”的人是当时的军事长官“花都司”。他留下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继承其姓氏,因此平海多达120个姓氏里没有花氏一姓。在平海,会说“军声”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最大的两个姓氏是杨姓和曾姓。据说杨姓家族是正宗的军人后裔,因此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军声”。
3、平海的古迹
古城的城墙早已不存,但依稀可看出城郭的外形酷似一口燕尾古钟,所以平海又叫“钟城”。听说旧时城墙周围有1700多米,高达6米,全用精工烧制的青砖垒筑,城上有720个哨眼,足可见其森严壁垒吧。幸运的是“钟城”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尚保存完好。每个城门上都是一座庙,古城里也还有许多公庙和道观。当地人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多神啊”说,因为军士来自四面八方,就把自己家乡的神带来了。我们在平海看到神庙林立,祠堂遍布,香火旺盛,堪称一绝。平海人说:这里的神很随和,好伺候,往往祭品不究,供奉者只要随意烧一炷香、磕几个头就可以了。
平海古城走道呈交叉十字形,游人都会沿着十字街去到一家家古民居探寻数百年的中原文化遗存。
古城内散落有七口古井,被称为“七星井”。相传是按照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名称标定的。“七星井”均用石块垒成,十分坚固。从古至今,平海人都把它当成生命之源。
平海的大宅首推“曾氏宗祠”,素有“平海第一家”之称。曾氏家族在平海名望最大,因为其祖上是从江西迁居平海的落第秀才,在家族传至第五代时出了个京官,官至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从古旧文化的角度看,曾家大宅的确很不错,砖瓦门厅基本保持了原本的摸样。曾氏宗祠大门上的对联赫赫写着“东山世系,大学家声”,表明其家源出自《大学》的曾子,同时表现战士胜利归返的决心。据说曾家大屋极盛时有九厅十八间,全部是麻石和青砖构成。其家族富庶的程度可见一斑。这间大屋现在并无后人居住,只是被保护下来供游人参观。


老城楼
老祠堂





老宅门
老神社

老器具

老墙根

老井


老树
新花。奇特,不知名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