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停的说兰州拉面店的旁边以及旁边的旁边,都快把这当地标了,再不写写这家店好像有点不对了。
余秋雨先生,在网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些自由后人评说。看他的文章,感觉还是不错的,而对我这个“好吃者”来说,写得最好的一篇莫过于《五城记·兰州篇》。
节选一段:“兰州牛肉面取料十分讲究,一定要是上好黄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细丁,拌上香葱、干椒和花椒;面条粗细随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开煮,然后浇上适量牛肉汤汁,盖上刚刚炒好的主料。满满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一小碗,如若还需牛肉,则另盘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酱。在兰州吃牛肉面,一般人都会超过平时的食量。 ”
其实我也说不清我到底是喜欢余秋雨的文字呢,或者只是纯粹的喜欢牛肉和拉面,但不管怎么说,每每读起这篇,总感觉口中津液涌动。平实的文字,犹如一张带着香气的照片,真实的还原了一碗鲜美的面条。
我要说的兰州拉面店,只是广州千百家拉面店中的一家,并没有什么特色,有的只是平淡和安静而已。前文提到过,拉面店占了两个铺位,在这条小街上,也算是个“大买卖”了。一般来说,开拉面店的都是回民,这家店也不例外,而且可能也是一家家族店,一位青年偏中略微发福满脸笑容的是老板,在店中接待生意。厨房里面积不大,人却不少,一位妇女有可能是老板的妻子的是主厨,负责炒菜盖浇饭之类的制作。三五个精神的小伙子也许是亲戚,负责拉面刀削面之类的制作,进出的时候看他们会戴着那种有回民特色的帽子。还有两个小朋友,可能是老板的孩子,一个十四五岁,眼睛炯炯有神,一个十二三岁,胖乎乎的很可爱,店中人少的时候看他抱着一大碗面条,吃得很开心,大概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吧,他们两个和老板一起负责接待,老板坐镇店中央的柜台“运筹帷幄”,两个小朋友联系着外面与厨房。
说到拉面,必须要有好汤。回民不吃猪肉,这汤底应该也是牛骨熬制,比起隔壁的桂林米粉,汤味浓重稍有药味,相较而言,我喜欢桂林米粉那种。我对香料之类的不是太有兴趣,喜欢纯粹一点的味道。汤虽然略微不合我的味口,但面条还是很不错的,“劲道爽滑”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真要做出来,离不开那几个小伙子卖力的搓揉面团。牛肉拉面总要有牛肉吧,什么“上好的黄牛腿”之类的待考,但绝对不会给你吃上肉丁(当然如果你肯多花钱吃红烧牛肉面的话就另说),这年头猪肉贵,牛肉更贵,去菜市场随便一块中等大小的牛肉就十多块了,不省着点,这拉面怎么赚钱啊。“薄如宣纸”(当然这也是夸张了点,真这么薄,不管是切肉师傅的工钱或者是买切肉机以及保养机器的钱都不太可能赚回来)的卤牛肉,铺在面上,因为薄,所以可以多给几片,铺在面上看起来还不少,只是吃下去基本没感觉。
本来店里是没电视的,很清净,偶尔遇上整点,会听到电子钟的报时。对于两个小朋友来说,闲时呆坐在店里,大概很无聊吧,有时候出去打闹一番,有时候就搬张凳子坐在桂林米粉的店门口看电视去了。那边看什么,他们便跟着看什么,偶尔也会去跟米粉店的老板“沟通+推销”,说某某节目很好看之类的,成功之后便心满意足的换台,那笑容,很纯粹。后来也不知道是他们老是去看隔壁的电视,而且还是坐在店门口看,怪可怜的,拉面老板不知道从哪买了一台看似有点年头但显示效果还不错的大彩电,摆在店的一头。平时老板喜欢看看报纸之类的,现在变成关注各种新闻了。
有一天去吃面,正吃着,听面前的电视上放着广告歌,身后也有这广告歌的旋律。一回头,原来是那个大一点的小朋友在开心的哼着,哼完了歌,再跟着背广告词,一字不落,一字不错。想想这两个小朋友也正是读书的年纪,若是给他们一段课文,大概也能这样准确的背出来吧。也许他们会羡慕别的小朋友有书读,也许别的小朋友会羡慕他们不用做作业。读完书,出来又如何呢,未来的事,也说不清到底是帮家里的店做拉面好还是去给老板打工好,出人头地之类,毕竟只是极少数。希望他们能过上他们所希望的生活吧,如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