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本围棋杂志,封面上是很古朴的篆书,篆书里还带那么点草,让我一时看不出到底写的是什么。仔细研究了半天,似乎是下棋找高手,下半句是XX逢故人,XX还是认不出。放下不管,打开杂志研究棋局。
翻到后面,看到了对封面的介绍,“下棋找高手,饮酒逢故人”。旁边是编辑对这幅字的高度评价。我想起了多年前看韩寒的《三重门》,里面提到过一个叫做“大俗大雅”的境界,这幅字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境界。如果是我这样没什么文化素养的人,为了对仗,要不就俗一点“下棋找高手,喝酒找老友”,要不就雅一点“对弈觅高手,饮酒逢故人”,而这幅字的作者前半俗后半雅,似乎有那么点雅俗共存的意思。
继续书法这个话题,由于电脑的普及,现在握笔写字的人少了,能把字写好的就更少了。搞书法的能安心练个十几年几十年,应该会比古人不足,比今人有余了。但是书法好歹也是文人的事,老是写别人的诗似乎也不好,偶尔也要写写自己的东西,可是这么多年的业余时间大多用来练字了,也没怎么去钻研文学之类的,又如何写得出诗来呢。想想自己的顾此失彼,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呢。
从写诗又想到一个“故人”。高中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强制订阅了一本本市的中学生文艺杂志。虽是强制,但是里面有些文章还是不错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写诗的栏目。很多学生写诗投稿,由一位编辑点评修改。而这个编辑高人,就是一个打油诗的高手,学生们写的诗不管文意如何有无文采,经他之手全部变成打油风。我想大概他受白居易的影响太深,觉得凡诗歌就是要大众都看得懂才好。不过他似乎低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威力,大家都读了些古诗新诗什么的,也大致成了有文化的人了,你这种千篇一律的打油诗,我们还真的有点看不惯呢。其实这种千篇一律,也就是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的翻版。眼下的学校也好,社会也罢,都期望所有的学生“万众一心”“异口同声”。似乎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是成功的。殊不知,缺失个性的教育,是对开启学生创造性的一种巨大的抵消,得不偿失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