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知道长沙已经非常炎热,然而因为心向往之,在流火的六月,我还是重访了心中的文化圣地——岳麓书院。真乃不虚此行。
从湖南师大到岳麓书院这一段路程,应该不少于3000米。让人惊异的是,宽敞的街道,这么洁净,竟然看不到一片落叶。更令人称奇的是,沿街的房子各具形态,风情十足,却没有连绵相接的商店铺位,似乎这里的环境丝毫未受到市场经济的侵染。笔者从广东来,早已习惯利用门脸经商的做法,而此时此地,岳麓山下的干净反倒在心里产生了短暂的不适应,但很快就舒坦起来。可不是吗,这里是读书的地方,而不是孔方兄的市场。
疾步如飞,我终于来到了牵挂已久的岳麓书院。它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1023年的历史,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祠堂。有人介绍说这种布局体现的是儒家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集三部分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
沿着中轴线,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上面的牌匾“岳麓书院”赫然醒目,为北宋真宗皇帝御笔。听说他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国家动荡不安,官府无暇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书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亲赐“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牌匾之下,是那副久负盛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绝了,无人能对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将两句拆开也可以自成一联,而且对得别有意味,于是原有的上联一分为二,成就了这副千古名联。这一副对联也恰是岳麓书院甚至湖湘大地英才荟萃的真实写照。
我们看到的赫曦台也是很有来头。“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当年,朱熹应书院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从福建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并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万物都沐浴在朝阳之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由此可见理学家朱熹和岳麓书院的历史渊源。
听导游说岳麓书院,创建时间仅晚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而居世界古老学府第二。它从古到今无时无刻不渗透出自己深厚的积淀和独有的气质,让人情不自禁去顶礼膜拜。它用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建制,与岳麓山云深林茂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美妙,而整体气氛却又是那样的庄严厚重,身居其中,你会觉得,吸进去的是文化,吐出来的是底蕴。
岳麓书院——永远的中国书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