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交往,欧盟需要长远眼光
(2010-12-22 17:09:22)
标签:
财经
莱特姆
中欧
欧盟
领导人会晤
杂谈
|
分类:
新闻
|
在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后,第十三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于10月6日如期结束。原定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却在最后一刻突然宣布取消,使得这场备受关注的中欧对话欠缺一个完美的和声。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欧盟能否在纷乱的杂音中,找到对华关系的主调,以平等、互利、互惠的精神,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首先,欧盟对本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准备不够充分。9月16日召开的欧盟峰会,本应成为欧盟各国领导人就10月举行的亚欧峰会及中欧领导人对话协调内部立场、确定战略基调的最佳场合,但却被法国政府驱逐罗姆人事件喧宾夺主,占据了峰会主要议题。对于至关重要的亚欧峰会和对华关系,只出台了一份粗略的概要,涉及的范围从节能减排、网络安全、经济治理到劳工权益,看似内容广泛,实际缺乏重点。
中欧领导人会晤,以及文化高峰论坛和工商峰会,被安排在布鲁塞尔3个不同的会场举行,使得记者疲于奔命。在中欧峰会的会场——欧洲理事会大楼内,记者看不到任何中欧峰会的招贴、横幅或指示牌,欧盟方面也仅提供了简单的中欧关系背景资料。
其次,过多的外界杂音分散了欧盟注意力,使欧盟舍本求末,纠缠于细枝末节问题。峰会期间,配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法案,欧洲媒体极力渲染人民币汇率问题,《金融时报》等媒体援引智库分析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效仿中国,干预促使本国货币贬值,货币战争一触即发。一些欧盟官员也对中国所谓限制外资投标政府公共工程、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批评。这些喧嚣的杂音,一定程度上“劫持”了峰会,使欧盟领导人无法集中思考和探讨中欧关系的战略未来。
最后,根本一点,在于欧盟内部在对华关系上的协调不够,缺乏长远眼光。《里斯本条约》的生效,给了欧盟在政治和外交上以一个声音说话的平台,但近一年来,一个外交政策上更加整合有效的欧盟并未出现,欧盟官员仍在忙于条约生效后的机构重组和制度建设。
比利时最大的法语报纸《晚报》7日刊发评论称,2016年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将在欧盟自动获得承认,欧盟对华关系又少掉一张底牌,并且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和环境投资的增加,欧盟对华出口和技术投资将面临更大的机遇,欧盟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机制障碍,在技术投资领域建立起长远的战略目标。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东亚问题专家弗朗索瓦·哥德芒说,我们希望欧盟能够把细枝末节的争吵留在欧洲议会,在欧盟机构及成员国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内部协调机制。欧洲议会的希腊议员尼基·萨维拉表示,“欧盟必须更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采取合作的姿态,才能与中国建立起更有效的全方位关系,欧盟必须把中国视为全球事务和经济治理中的一个合作伙伴”。
花絮
“五十知天命”
在6日举行的第六届中欧工商峰会上,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上台致辞,他指指台上坐着的比利时首相莱特姆说:“我首先要恭喜莱特姆,今天正好是他50岁生日。”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范龙佩继续说道,“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其实,我们比利时也有这种说法。所以,我要恭喜莱特姆,他终于知道天命了。”
“13”也吉利
在西方文化里,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本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正好是第十三届。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刚刚当选的范龙佩似乎很有技巧,他一开场就谦虚地说:“上一届峰会我没有参加,事实上,很多峰会我都没参加。今天的峰会是第13次,但我把它看作是第一次,这样可以破除不吉利。”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