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找水

标签:
沙特阿拉伯水源危机沙漠冰川水新闻杂谈 |
分类: 新闻 |
沙特阿拉伯的阿达纳沙漠,3月凉爽的时候,气温也有32摄氏度。德国地质学家鲁道夫·沙希站在一条沙丘上,指着脚下那看似一望无际的黄沙,“这下面,就是每个地质学家的梦想所在”。
受沙特国王的邀请,德国国际技术合作协会的地质学家鲁道夫和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的环境专家,过去6年来,一直在这片蛮荒的沙海里寻找水源,以解决沙特阿拉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
http://s5/middle/605a91a9g8cfb3a7a3d14&690
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时期,阿拉伯半岛的气候还很湿润,冰川水渗入地下,在岩层中沉积起来。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的东部地区,地质学家在勘探石油的时候,经常找到的却是沉睡了几万年的冰川水。
鲁道夫和他的同事通过钻探,深入地下2000多米的岩层,取样分析,然后运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处理分析,描绘出整个区域的地下冰川水源的分布概况。
在首都利雅得东部100多公里的瓦西亚,鲁道夫研究小组的工作人员正在钻探一口试验探井。工人24小时轮班工作,将27米长的钻杆一根根塞入地下。稍后,闸门打开,一股清冽的冰川水汩汩地冒了出来,在荒芜的沙漠腹地,摄氏50度的太阳炙烤下,这股清泉犹如海市蜃楼般的神奇,冰川水直接可以饮用,不过,喝起来有点涩,毕竟在地下躺了25000年。
在沙特,水比油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200多万人,每年的水资源消耗量约为190亿立方米,其中85%用于农业灌溉。沙特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30家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每年为沙特提供11亿立方米的淡水。但高耗能的海水淡化,也仅占其水消耗量的6%。稀缺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占14%,其余80%仍是珍贵的地下水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冰川水。
今年4月,鲁道夫研究小组将向沙特议会提交他们的研究成果。根据鲁道夫测量绘出的计算机模型,今后,沙特的水利专家只有输入具体方位数据,就能查出这一地区最近的冰川地下水源在什么地方,储藏规模有多大,什么地方最适合打井开采。
农业转型
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开采沙特东部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沙特基本上抽干了东部地区所有的冰川水。
鲁卜哈利沙漠,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空旷的四分之一”,因为这片无人的沙海几乎占据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四分之一。但是,沙特政府却在这片死寂的沙漠中,抽取地下冰川水,开垦出一片片绿洲,种植小麦。为了鼓励农业垦殖,政府为农场主提供高额的小麦种植农业补贴,使得沙特阿拉伯居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小麦出口大国。
但是如今,沙特政府终于意识到,同石油一样,冰川水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地表水源无法补给的。无节制的开采,用于小麦灌溉,无异于杀鸡取卵。水资源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的政策被取消。2007年,沙特政府取消了小麦种植补贴,并调整其沙漠绿洲改造计划,要求每年减少小麦生产12.5%,并在2016年,彻底取消国内的小麦种植,转而向国际市场上寻求资源。沙特现在每年进口300万吨小麦,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沙特水利部副部长阿萨德说,为了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浪费,沙特一方面将减少小麦生产,从国际上进口小麦,沙特已经与埃塞俄比亚、苏丹、巴基斯坦和乌克兰签署了粮食保障购买协议。另一方面,沙特将削减耗水严重的食草类牲畜饲养,降低奶制品的产量。同时,还打算在国外租地发展农业。今年4月,沙特将成立一家国有控股的投资公司,耗资8亿美元,在印尼、埃塞俄比亚等国租地,种植小麦、大米、蔗糖及大豆等基本农产品。
但是,沙特阿拉伯的农业转型计划能否成功,尚待时日观察。一些沙特媒体认为,即使不种小麦,在绿洲上垦殖多年的沙特农民,也会选择其它耗水农业生产,如苜蓿和夏播作物,其耗水量是小麦的16倍。
阿萨德说,他希望农民能够回归沙特传统的农业,种植抗旱作物,如海枣等,或者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用淡化海水灌溉。灌溉系统的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未来,水利部还将对农场的灌溉进行实时监控。
在中东地区,水源被列为除领土和宗教冲突之外,第三大战争根源。尽管因水资源爆发战争的悲剧尚未出现,但现代石油业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却让水成为悬在中东地区上空的达摩利斯之剑。
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统计,中东地区21个国家中,有15个国家的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据《自然》杂志预计,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2050年,中东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将下降10%到30%。
但在沙特老百姓眼里,水却不算什么稀缺资源。因石油而暴富的沙特人,水,就像他们生来就能享受的免费医疗、教育服务一样,早成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廉价得忽略不计,每立方米才0. 1里亚尔,相当于人民币2角钱。
而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绿洲农业开发,更暴露出沙特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好大喜功,缺乏科学决策。类似的失败案例在中东屡见不鲜。
埃及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尼罗河地区修建规模庞大的引水灌溉系统,试图将埃及的可耕地面积从国土面积的4%提高到25%。为了将尼罗河水引入西南沙漠地区,埃及耗资300亿美元兴建“新河谷工程”,计划建设25座新城,在撒哈拉沙漠西南形成一个巨大的沙漠绿洲,引入300万移民,并为此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输水泵站。但由于需求不求,泵站的利用率很低。
利比亚同样耗资270亿美元,修建“大人工河”引水工程,将内陆沙漠的地下冰川水引入地中海沿岸人口密集地带。引水渠长3200公里,管道直径宽到可以通行地铁。但是,本来就不可再生的珍贵地下冰川水,到了北部沿海地区,却中看不中用。农业灌溉用水量远远超过人工河的地下冰川水的输水量。更何况,千里迢迢赶过来的地下水,用于浇灌小麦,使这一地区的小麦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小麦。大部分利比亚农民,还是使用含盐量高的沿海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