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礼若
礼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54
  • 关注人气:1,6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    祠堂

(2012-04-18 08:33:44)
标签:

祠堂

文化

传承

杂谈

分类: 《网上网下》

 

祠堂

 

青砖棉瓦金字匾,屋端厦顺朝正南。

檩木直挺国法度,椽子相嵌族规全。

高风可望顶梁柱,亮节好比基石坚,

继承何须著华章,祠堂便是无字典。

 

 

如今的年轻人,对祠堂已没有多少了解了。即是偶尔见到祠堂,仅一个古字而已。其实祠堂的文化林林总总——她是家族的像征,祖来脉去,传承广大;她是族风的典汇,虽大都无文字,可又凿凿可见,辈辈袭承;她是家规、族规的圣地,扬善惩恶,理所当然;她是国法的延伸……在哪里,瞻祖宗高风而承,仰祖宗亮节而继。

附往日烟云先生文章,谢谢。

 

 

 

 

 

                  藏在深山君未识

七律 <wbr> <wbr> <wbr> <wbr>祠堂     胡氏宗祠坐落在老家三河村。这个在大别山区的古老村落,可谓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古道关隘穿越其间。这里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但这些传说也和其他地区的传说一样,无法刨根问底的推敲其合理性,更谈不上事实上的考证了,只有这座留存下来的祠堂是真实的,饱经岁月洗礼的胡氏支祠(祠堂),承载着村民们一种古老的信仰和仪式感,静静地凝视着时代的变迁,每一砖,每一瓦都写满了光阴的故事。虽是胡姓的宗祠,可它却承载着这一方水土厚重的历史文化。

     对这座祠堂的基本情况已在我的博客里介绍过,在这里不再赘述。这座源潭镇唯一的一个县重点文物——胡氏宗祠,距今已近三百年了,原县文管所(文物局)曾很想将胡氏祠堂整体搬迁到县城去,考虑到在拆除的过程中,木头、绳口因为年代久远容易断裂、损坏,原始构件少了,还怎么尽可能复原?而整体搬迁的过程中,国内外房屋拆除搬迁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另,还由于那时没有进山公路,只好作罢。正因为那时没有公路,否则,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和其他许多祠堂一样被拆掉了,正因为留下的太少才显得十分珍贵。

     有人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叫文化。想想也是,看看现在的外地,由于老祖宗留给各地的东西(文化宝贝)是苦乐不均的,所以出现许多地方抢“文化”事件,争名地、名人的笔墨官司至今还没有分成胜负。现在不但残墙、旧砖、破瓦是文化,就连那些捕风捉到的影子(如西门庆、潘金莲、孙悟空等)就能塑起个雕像,建起个景点,供游客享受这“文化”美餐。然而在我们那里,手中握着的胡氏祠堂这个宝贝,不怎么觉得是宝贝、是文化,我们该如何守住这份珍贵遗产?

   古祠要保护,就要经常维修,单靠政府显然不够,村民们自发捐资也只是杯水车薪。在这里,惊叹于先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更感动于乡人百姓淳朴的保护行动。胡氏支祠虽然整体结构受损的情况尚好,但构件糟朽、霉变还是较严重。县里只是将这座祠堂定为潜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色古香的建筑虽被列入重点保护的名单中,但却无法支持维修资金,而当地政府和村民自身,好像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古老文物的重要价值,也没有真正的引起重视。镇上虽委托三河村加强对这座古祠的管理,可村里没钱,有心无力。好在三河胡姓人的宗族意识比较强,让这座宗祠的保护有了一个很好的群众基础。祠堂要修复怎么办?村民们说:大伙儿一块儿想想办法吧。如是,你家几元他家几十,也有捐资百元钱以上的,这才有了第一笔的祠堂维修资金,对祠堂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抢救性整修。

     这个祠堂原先的东西耳房前面各有一个池塘,叫火烛塘,很深的,一个由于被废弃早已成了平地,现存一池塘已是杂草丛生,有些边角被村民种上蔬菜、橘树。更令人痛心的是古祠几乎成了杂物堆积场,垃圾遍地皆是。现在由于大多数村民已搬到城镇居住,祠堂即将长期无人打理,只能让“铁将军”把门,如此下去,宗祠的很快倒塌是必然的,太可惜了!

     我们其实都知道神奇而美妙的古祠是国家文物,尤其是确定为重点文物更要加强保护。可是,在最需要保护的时机却往往疏忽了。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古迹的失去,人们常常在失去它们之后才突然觉醒,才意识到其中之珍贵,痛惜在当时没有加以适当的保护,或者说这是人性的弱点,当司空见惯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之后,可就为时已晚,一切都已时过境迁。如何将原本破败的古建筑,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修旧如旧,恢复原有的面貌;看到外地许多成功的经验是否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发: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抢救保护古建筑,从而逐渐实现政府保护向社会化保护转变。若再把这二个池塘清淤重挖,恢复一池清水的本来面目,既保证了祠堂的完整又解决了古建筑的消防水源,也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再加上三河村天然的山水美景,那么,对未来的文化旅游和开办农家乐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可能会更好啊。

 

 

 

 

 

 

 

 

 

 

 

 

 

罗文博先生留玉

 

祠里寿书彰孝道,堂中壁画述民心。

有情铭刻昭千载,感念魂留榜样珍!

 

 

 

 

 

 

 

 

 

 

 

 

 

(图片为皖溪东流先生所拍,在此谢谢)

 

http://s7/middle/4bacc1a4xbbdf76554b56&690

 

http://s5/middle/4bacc1a4xbbdf7a3cf484&690

 

http://s2/middle/4bacc1a4xbbdf847fac01&690

 

http://s15/middle/4bacc1a4xbbdf891bc95e&690

 

http://s5/middle/4bacc1a4xbbdf8b51c644&690

http://s4/middle/4bacc1a4xbbdf8e3f2c33&690

 

http://s13/middle/4bacc1a4xbbdf913a6a2c&690
 

 

 

 

 

http://s2/middle/4bacc1a4xbbdf93fcb271&690

http://s15/middle/4bacc1a4xbbdf9694a7a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