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思维为何退化?

(2013-07-16 10:04:53)
标签:

娱乐至死

快餐文化

浅文化

碎片化媒体时代

思维退化

杂谈

本文原创,2013.7.16首发于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130716/005336.ht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有需要,请联系@树有眼睛

 

自从电视诞生以后,学者们就开始慢慢研究电视对人们造成的影响,这种研究和思考比比皆是,比如视觉画面让人们习惯了愉悦的享受,却丧失了对印刷文字的深度思考,比如有人研究得出:长期看电视会影响人的智力,等等。如果对电视的思考代表了人们对媒介发展之初的忧虑,那么如今先进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新媒介形式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恐慌了。

 

 

于是,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对时间的焦虑感和无所适从感也前所未有,“思想浅薄”也慢慢成了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描述。

 

 

因为,电视时代的画面仅仅是让人的思考变的简单和单一,但没有完全的分隔和细碎化公众的日常时间,对事物的思考仍有延续的空间。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多种媒介形式的存在,尤其是媒介移动化和多样化的存在,让以往连贯的时间完全分割成若干片段,时间也极度的被碎片,人们总是忙于快速游走在各种媒介片段中,而丧失了主动思考和连续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媒介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碎片化媒介时代”的因果!

 

 

媒介的形式决定媒介能够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印刷媒介时代,文字代替了口头传播,文字本身也具有了更高的语义,具有了更多可以延伸的意义,文字之间有了更多关联。所以,印刷媒介时代的内容是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即便报纸或杂志上的语言在今天看来是太长篇幅和晦涩拗口的,但这种逻辑性是当时的受众可以通过细细阅读来完成理解和消化的。难道说我们如今的受众理解力不如那个时代吗?不是,印刷时代媒介承载的内容让受众习惯了那种语境,培养了特定媒介形式下的思考模式,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训练这种思维逻辑。

 

 

而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是媒介的升级和变革,从口头传播到印刷媒介,印刷媒介到广播(听力),广播到电视(视觉画面),电视到各种各样的新媒介(超简单内容),每一次技术的升级带来的一定是媒介的变化。当然,这几种媒介仍并存,但发展顺序却是有先后,也代表着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这个媒介升级的过程可以看出,媒介内容的形式对于受众来说是越来越向“简单化”和“多样化”发展的。

 

 

不是技术本身让人的思维变弱或变笨,而是技术的发展让媒介的形式变革,而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媒介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的内容。然而,“思想就存在于这些表达方式之中”,表达方式和内容模式的简单与否决定了思想的浅薄与丰盛,而这最终决定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如今看似一切为人“着想”的“傻瓜式”媒介,让内容的“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尤其是新的社会化媒体要求表达字数尽可能简短,符号化代替了文字,随意的只言片语代替了对文字的斟酌。因此,内容的更简单化和多样化让受众失去了细细思考、连续思考和对内容顺利理解的条件,当先决条件消失后,思维的退化似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比如,在美国的广播媒体发展时期,总统选举的辩论是在广播中进行的。双方辩论和陈述的时间大概要持续6、7个小时之久,并且广播演讲的用语都是比较复杂的书面语,但是,听众却能津津有味的听完这么长时间的演讲,并能理解广播演讲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隐含的意义。这是怎样的听众啊?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听众的确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并且具有很强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而如今的受众呢?谁能在没有任何图片的情况下容忍7个小时的演讲?即便是2、3个小时呢?

 

 

如今受众的时间已被不同形式的媒介占据,并分摊开来,在连续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要在一种媒介上完成一件有助于思考的事情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媒介也开始按照受众的碎片时间安排碎片内容和简单内容,复杂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而技术的发展也是极尽所能的让人少思考,各种智能技术、读心术技术(思维控制)、机器代替人思考和操作的技术开始大量出现,它们确实让媒介的形式更加高级,更围着人的“方便”而着想,媒介的内容也随着媒介形式的变化而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但是,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少,没有精力去理解较为复杂的信息,并且会越来越依赖技术或者媒介创造的这种环境。

 

 

 

受众乐于“简单至死”。媒介形式造就时代文化!

 

 

就拿阅读来说,如今长篇大论的文字确实会让受众变得没有耐心和反感。但是,“阅读的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死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所以,阅读是一种训练思维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媒介形式造就的是越来越简单的内容,媒介塑造的文化也是以“简单”至上,所以就有了早已习惯一切“简单”的受众。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来说,它的时间条件、空间条件和心理条件几乎已荡然无存。阅读已成为对时间奢侈掌控的代名词,相反,微文字、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成为主流。

 

 

然而,即便有不少学者深思这个严重的文化问题,但是受众是不以为然的。因为,技术创造出的一切对受众来说都是“舒服”“享受”的,就算思维退化或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退化,他们仍是乐于其中的。对于时间碎片稍纵即逝的焦虑和恐慌感,他们的处理方式是越来越深的投入到简单中去,麻木沉浸于技术和媒介塑造的环境中,并还会对它们拍手叫好,而对自身丧失的东西浑然不觉。

 

 

但这并不能归咎于受众自身,因为即便有理论认为受众对于媒介传播的内容不是完全接受,受众并不是无脑子的靶子,但是媒介营造的整个环境和文化是受众无法逃脱的。在媒介与受众的杠杆中,媒介始终是主导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不同形式的媒介都会有不同的语境,而不同的语境也让我们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但媒介总有一种功能会“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媒介不仅影响着不同的社会结构,而且还影响着我们的意识,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因此,什么样的文化盛行是跟媒介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印刷时代的文化是和理性并存的,尼尔·波兹曼说“印刷术从来没有让理性如此彻底地出现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电视时代的文化中,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视觉画面的冲击决定了相对感性的文化存在,也是受众思维简单化的开始。而新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时代,快餐文化和“浅文化”成为主流,也是思维最简单的时代。

 

 

印刷时代的时间感很缓慢,节奏很长。而电视时代的文化会缩短这种时间感。但如今,时间因为被各种媒介形式极碎的分隔、压缩,以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感早已不存在。“时间”概念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带来的是人们越来越多无所适从的“紧迫感”,但又习惯了拖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