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想故我在!意念控制设备时代也来啦!

(2013-04-27 10:56:18)
标签:

思维控制

脑波感应器

脑波感应耳机

johnchuang

意念控制

本博文内容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若有需要请 @树有眼睛

 

未来,你再也不用繁琐的手动输入密码,只需要想一下你的密码,你的账户就可以打开了。如果你想给某个人打电话,只要想一下这个人的名字,你的智能手机就会帮你联系。如果你驾车行驶,你只需在脑子里想想目的地或想在某个地方转弯等等,你的车会完全按照你的意念行驶。这听起来确实很酷,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景象,但这决不是瞎说,这一切已经真实的发生了,并会逐步的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上述场景按照专业研究的说法,是属于脑波控制的研究。以往的一些新闻报道中,确实出现过类似的研究,但大多都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并不具有很快商业化的条件。因为,脑波控制研究的难度在于,一方面是人类自身脑波的复杂性,现有的技术很难完全捕捉并解读;另一方面就是收集脑波的仪器或设备太过笨重,精准度也不高,即便有些研究能够比较清晰通过脑分析人类思维,但也因无法精简设备而无法大规模应用。而后者恰恰是影响脑波控制研究商业化的一个比较大的因素。比如,在收集思维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型的头戴式耳机,里面需要安装十几个甚至更多脑电图记录感应器,整个系统很复杂,且成本要几百甚至上千美元。

这一点,我曾在钛媒体上发表的《新兴技术发展及趋势谈》中详细阐述过。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解决了!在日本召开的第17届金融密码和数据安全国际会议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他们在脑波控制研究上的最新成果——便携式脑波感应耳机,就像普通的听力耳机一样,他们演示了用脑波认证代替密码的可行性。该项目的负责人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的John Chuang教授。

 

便携式脑波感应耳机诞生,脑波控制商业化成可能

 

传统的脑电图收集通常需要采用密集的电极阵列来记录32道、64道、128道或256道脑电图数据。而加州大学的便携式脑波感应耳机只用一个接触用户额头的感应器就可以完成脑波的收集,只从大脑左边的额叶提取单道脑电图信号即可。

 

新设备利用蓝牙可以与一台电脑进行无线连接,并且购买价格大约只有100美元左右。而之前的脑波传感仪器需要在人头上戴很大的仪器,且头上有许多吓人的探头线与电脑相连,并且成本要几百甚至上千美元。相比之下,新设备就像手机配备的蓝牙耳机、小播放器等一样方便,确实小巧便宜,这就让其未来在智能手机上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所以,在开篇中提到的,只要你带上耳机想一下想联系的朋友,智能手机会自动帮你拨号,是可以实现的。

 

是否安全?是否精准?能否真正取代密码?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否真想使用它?

 

作为能“读懂”人思维的设备,许多人都会提出疑问。对于这样的问题,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却十分肯定。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确定单道脑电波是否能提供足够高质量和精准的认证。因为对于思维或脑波的认证,每个人的脑波或思维模式是不同的,计算机必须要精准且始终要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你想的绝不是他想的。

 

通过给每个用户选择自定义的任务,然后定制每个用户的认证临界值,研究人员可以将错误率减少到1%以下。相比于以往研究的准确度,这个数据已经是十分精准了。

 

但光精准还不够,如果一个系统使用起来让用户感到不舒服,该系统会很快受到摒弃。因此,在保证精准度的前提下,用户体验才是王道。目前看来,这款新的脑波耳机就像普通的听力耳机一样,很便携,比以往那些可怕的像做实验一样的笨重设备要可爱的多。所以,这一点也保证了它能大规模投入市场的条件。不过,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仍在寻找一些能让用户感到更舒服更有娱乐感的应用。

 

脑波控制比我们想象的来的快,来的实在!

 

对于脑波控制的利用或许看起来仍像未来派的幻想,以往我们认为脑波控制或收集离我们很遥远,只是属于高端和高安全系统,但如今的科学研究结果已经告诉我们,这些要比想象的来的快来的实在。而加州大学新脑波耳机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利用脑波来做认证已经开始走向低成本和易接近阶段,甚至直截了当的展示在人的面前。对于应用方面,只要可以想到的地方,都可能会有应用的空间。

 

尽管新设备主要想解决用“想”代替输入密码的问题,但终归是对人思维的控制,且精准度已经很高了。这就意味着,思维已经不光可以相对精准的被技术捕捉到了,而且可以很方便的被捕捉到。所以,加州大学的研究已经让脑波控制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在《新兴技术发展及趋势谈》中我还认为脑波控制研究还不会很快大规模商业化投入到市场应用,现在看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速度要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问题一个一个被攻破,且条件一个一个成熟起来时,技术对现实的狂轰乱炸也就要扑面而来了!

 

好,既然安全性和精准度以及用户体验如所说的那样都不成问题,关键的问题来了:如果有一个设备能时刻读懂你的想法,你愿意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反正我不愿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