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碳海逐光者——洛阳龙泉天松碳素有限公司侯飞瑞同志的创新征途

(2025-06-05 11:34:28)
分类: 芷兰访谈录

碳海逐光者——洛阳龙泉天松碳素有限公司

侯飞瑞同志的创新征途

/芷兰

 

在中原大地,洛阳龙泉天松碳素有限公司宛如一座工业灯塔,照亮碳素行业的前行之路。而在这座“灯塔”中,有一个身影格外耀眼,他就是侯飞瑞。这位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技术专家,凭借着对碳素事业的热爱,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逐梦启航:扎根碳素行业

 

2002年,炽热的盛夏仿佛预示着侯飞瑞即将开启的不凡征程。年仅21岁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毅然踏入碳素行业。彼时的他,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对即将投身的领域充满好奇与期待,准备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初入碳素厂,侯飞瑞担任生产技术部运行专工。当他第一次走进车间,轰鸣的机器声瞬间将他淹没,刺鼻气味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但这些艰难困苦,不仅没有吓退侯飞瑞,反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在车间里,侯飞瑞犹如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他每日穿梭在一台台高大的设备之间,手中的笔记本从不离身,将设备的每一个运行参数都详细记录下来。他目不转睛地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每个工艺环节,他都反复研究、深入思考。遇到难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请教。在老师傅们耐心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后,都会独自留在车间,回顾当天的工作,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思考解决方案。日积月累,侯飞瑞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培养出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能够迅速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20058月,凭借在碳素厂的出色表现,侯飞瑞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被调入伊电集团铝电解技术研究所,担任研发室主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研究所里,先进的设备、前沿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让侯飞瑞大开眼界。他深知,要想在这个新环境中立足,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于是,侯飞瑞开启了疯狂的学习模式。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夜晚,当城市陷入沉睡,他依然在书桌前埋头苦读,系统学习碳素和电解铝相关的专业知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他如痴如醉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努力从理论层面夯实自己的技术基础。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研发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在研究所的日子里,侯飞瑞积极参与各项科研项目,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迅速成为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在碳素行业深耕的决心,为他未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砥砺奋进:攻克技术难题

 

在碳素研发的漫漫征途上,侯飞瑞如同一位无畏的勇士,始终秉持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凭借这份执着与坚毅,他带领团队披荆斩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出一项又一项行业佳绩,为碳素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300kA电解槽用优质碳阳极的研制”,无疑是行业内一块极其难啃的“硬骨头”。传统碳阳极在电解过程中,消耗量大、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十分突出,像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压缩了经济效益空间。侯飞瑞听闻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扛起了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的重任。

此后,实验室成了他们的主战场,无数个日夜,侯飞瑞和团队成员扎根于此。实验室里,各类仪器设备有序摆放,刺鼻的化学试剂气味弥漫其中。他们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反复试验,精心调整每种材料的配比;对生产工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优化,不放过任何细微环节。实验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数据偏差、产品不合格等问题如影随形。但每一次失败,不仅没有击垮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侯飞瑞愈挫愈勇,攻克难题的决心愈发坚定。终于,在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后,他们成功研制出300kA电解槽用优质碳阳极。当新的碳阳极在伊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入使用,效果立竿见影:阳极质量显著提高,在电解槽上的使用周期延长了2天,阳极单耗降低了30kg/t - Al,一年就能为企业节约资金2000余万元。这一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荣获洛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众多企业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阳极效应又成了另一个棘手的难题。阳极效应不仅消耗大量电能,而且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侯飞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带领团队开展阳极开槽设备的开发工作。为寻找灵感和方法,他们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汲取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理念。在借鉴的基础上,侯飞瑞团队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一次次设计,一次次推翻,再重新开始。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优化,阳极开槽设备终于成功研发,并推广使用开槽阳极。这一创新性举措,让电解槽阳极效应明显降低,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延长,实现了吨铝节电100kwh,成本降低50元左右。这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用电压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助力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迈进。

 

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发展

 

侯飞瑞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他的理念里,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此,他主动作为,积极组织开展研发工作,带领团队在碳素产品及节能技术领域深耕细作,收获了累累硕果,为行业的发展树立了全新标杆。

在铝用预焙阳极成型生块入水装置的研发阶段,侯飞瑞在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时,敏锐地发现传统生产工艺存在生坯合格率低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导致原材料浪费严重,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企业的效益提升。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侯飞瑞带领团队扎根车间,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展开地毯式排查,从原料配比、搅拌力度到成型过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他们常常在嘈杂的车间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生坯质量的因素。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无数次的参数调整,铝用预焙阳极成型生块入水装置终于成功问世。该装置投入使用后,生坯合格率大幅提升,年节约费用约100万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市场对碳素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攀升,侯飞瑞察觉到开发新型碳素产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他迅速组建研发团队,开展新型改型阳极的研发工作。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遭遇了重重困难,阳极重量控制、单耗降低等技术难题如同拦路虎,横亘在他们面前。为了找到解决方案,侯飞瑞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参考了众多行业案例,并运用先进的模拟分析软件,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复模拟和验证。在实验室里,他们常常废寝忘食,对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进行了无数次的优化。经过不懈努力,新型改型阳极成功研发。投入使用后,单块阳极重量降低15kg,吨铝阳极单耗降低8kg,年创造效益约960万元,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在焙烧炉领域,侯飞瑞同样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能力。他和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成功开发出新型焙烧炉横墙砖。这种新型横墙砖在焙烧炉上应用后,显著提升了焙烧炉的密封性能,实现了吨阳极天然气单耗降低4.7立方。以年产10万吨阳极焙烧炉计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120万元。这一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焙烧炉技术的进步,引领了行业朝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为整个碳素行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 。

 

协同创新:搭建交流平台

 

侯飞瑞深知,在当下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仅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力量,想要在复杂的行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犹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只有汇聚各方力量,加强与行业内先进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为整个碳素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侯飞瑞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搭建起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先后与索通碳素、济南万方碳素等行业翘楚,以及河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郑州轻金属研究院、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等权威科研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与这些单位合作的过程中,侯飞瑞始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深度参与各项科研项目的研发。每次合作项目启动,他都全身心投入,与合作单位的同行们深入探讨,分享自己对技术的独到见解,交流实际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侯飞瑞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同行们带来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拓宽了自己的研发视野,打开了全新的研发思路。与此同时,他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取得的创新成果分享给大家,为行业的共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与河南科技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中,侯飞瑞带领团队与学校科研人员紧密协作,围绕碳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在项目伊始,双方团队迅速打破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壁垒,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每周定期开展技术研讨会,共同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企业团队凭借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精准定位问题的症结所在;高校科研人员则依托深厚的理论知识,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创新思路。

在攻克某一核心技术难题时,双方团队曾陷入僵局。侯飞瑞带领企业团队成员扎根生产一线,连续多日采集大量数据,对生产流程进行细致复盘;河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则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各种理论假设。经过双方团队数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出一套全新的生产工艺。这项成果不仅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推动学校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紧密接轨,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通过这次合作,侯飞瑞进一步认识到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也为行业内其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树立了成功典范。

 

人才培养:传承创新精神

 

在碳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侯飞瑞凭卓越的专业能力和不懈的奋斗,成长为一名备受认可的技术专家。但他深知,行业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才是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前行的关键。因此,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侯飞瑞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中,以他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宛如明亮的灯塔,成为公司培育技术人才的摇篮。

走进创新工作室,墙上挂满了各类技术图表和项目进度表,四周摆放着先进的实验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钻研气息。在这里,侯飞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倾囊相授。为了让年轻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他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将晦涩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案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无论是碳素生产的工艺流程,还是设备运行的原理,他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让学员们能够轻松掌握。

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侯飞瑞还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鼓励年轻技术人员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见解和困惑。他会耐心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面对技术难题,他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年轻技术人员迅速成长,逐渐成为公司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的中坚力量。

侯飞瑞深知,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技术团队至关重要。他鼓励团队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并勇敢地提出问题。一旦问题出现,他会组织大家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他以身作则,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营造出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团队成员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一次研发项目中,团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年轻技术人员们陷入了困境,士气低落。侯飞瑞及时察觉到大家的情绪,组织了一次团队交流活动。在活动中,他鼓励大家放下顾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们纷纷打破思维定式,各抒己见。最终,通过整合大家的思路,他们找到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成功攻克了难题。这次经历不仅增强了团队成员的自信心,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团队协作和创新的理解。

在侯飞瑞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这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公司在碳素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不忘初心:书写新的辉煌

 

岁月见证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时光镌刻实干家始终如一的坚守。多年来,侯飞瑞凭借对碳素事业的无限热忱与不懈付出,在行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凭借卓越的贡献,他载誉无数,先后荣获伊电集团“集团劳模”“伊电工匠”,被评为“伊川县技术创新能手”“伊川最美工匠”,入选“伊川县第七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更是借助突出成就,揽获“河洛工匠”“河洛大工匠”以及“河南省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大工匠”等诸多荣誉称号。研发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在行业和全国核心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获得行业优秀论文奖。以他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也凭借丰硕的创新成果和显著的示范效应,被授予“洛阳市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然而,面对这些耀眼的荣誉,侯飞瑞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他心中,这些荣誉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不仅是对他过往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时刻鞭策和激励着他继续前行。他深知,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仍需拼搏。

时至今日,侯飞瑞依旧坚守在碳素研发和生产的第一线,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望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工厂,他已穿梭在车间的设备之间,检查生产情况;深夜,万籁俱寂,他还在办公室里,研究行业资料,关注前沿技术动态。他的目光始终紧紧聚焦在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上,敏锐捕捉着每一个创新的契机。

为了推动碳素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侯飞瑞带领团队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在研发新型碳素产品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工艺的优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试验和论证。但侯飞瑞从未退缩,他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的思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在科技创新的漫漫征途中,侯飞瑞宛如一位逐光者,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行业的光明未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照亮了碳素行业的发展之路。他的奋斗历程,成为了激励身边每一个人的生动教材,让更多人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展望未来,侯飞瑞壮志满怀。他坚信,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碳素产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在碳素行业的发展史上创造更多的奇迹,引领行业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