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裸分”还是“加分”不是真假状元评价标准

(2009-09-01 07:14:32)
标签:

杂谈

分类: 社会评说

“裸分”还是“加分”不是真假状元评价标准

 

久泰平

 

  据浙江高考“状元榜”显示,高考加分者占“状元榜”的半壁江山。文科第一名、第二名都是体育竞赛获奖者,高考成绩被加20分;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仍是一名加20分的考生。谁是真正的状元?“裸分状元”,还是“加分状元”。别说20分的加分,就是一分之差也能把很多竞争者甩在后面。在浙江几所中学围绕今年高考“状元”的宣传战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高考的裸分与加分排名问题。(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学校之间为高考状元“裸分”、“加分”而计较,从一个侧面表明,获得状元不仅考生个人就连学校也是有着录取好处的,这个好处比商业利益更诱人,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有关领导所说的“从考试部门来看,考生考了第一名,就代表报考重点大学时具有优先的选择权与被录取权”就证明了这一点。对学校而言,在增加“名校”光环的同时,自然带来了优等生抢着择校的优势,这优势的实质也带有不匪的经济利益。从学校角度看,争论裸分与加分排名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今年高考录取的新生已经入学,浙江还在争论高考状元高考的“裸分”与“加分”排名问题,显然这不光是炒作状元问题,也有对高考加分是否公平产生了疑问。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争论的主角不是社会上公众,而是实施加分政策的执行者——学校。由此,再度引发人们对高考状元及高考加分政策公平的关注。

  众所周知,高考加分政策是出于促进公平目的制定的,比如,有些偏远乡村或少数民族的考生,由于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与那些城里尤其是“一中”等名校中的考生相比,在高考竞争上相对处于劣势,在“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加分这一政策,对他们是不公的。实施有条件的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客观因素所带来的不公,尤其对特长考生来说,加分的意义更有助于突出综合素质,是一种好的导向。如果取消高考加分,对一些考生来说反倒不公。那么,加分这一好的政策放在高考状元排名上斤斤计较,似乎透出这一政策实施上存在着不公现象,否则,裸分与加分怎么成为真假状元的评价标准呢?

  由此让我想到今年重庆考生何川洋的家长为其民族造假加分而被北大弃录的事件,曾一时引起社会激愤,激愤的是其家长利用权势造出来的假民族,使高考加分这一本来公平的政策,因为权势的左右导致了“加分不公”,由此引发对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的质疑。那么,浙江这次高考状元排名的“裸分”和“加分”之争,其中是否存在“加分不公”的因素呢?报道中没有提及也无从知晓,但从其激烈的争论中起码可以看出,连学校都对加分政策不大信任,这大概不是政策本身的不公,而是操作上不完善不透明。其实,公与不公最好的办法是对加分考生从加分确定时就面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可见,对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的检验,重在透明中体现务实、做实、落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