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传天下的“邓家刀”

(2019-09-04 07:30:01)
标签:

文化


        龙水菜刀的制作历史悠远,而“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邓修建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进行系列技术改造,并获得多项专利,使“邓家刀”名震江湖,他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龙水菜刀制作技艺历史悠远。而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邓修建,却深耕这一传统技艺并进行系列技术创新,获得多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邓家刀”品牌声名远播。不仅成为大足菜刀的代表之一,还成为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龙水菜刀的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晚唐,它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伴而生。从那时起,它就扎根这块热土,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龙水邓家刀始于光绪年间的1898年,迄今已有120余个春秋。1986年1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大足时,希望购买龙水的“邓家刀”。当年底,邓氏三兄弟邓孝文、邓尚吉、邓尚伦接到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订单,专为邓小平家打造了10把手工制作的菜刀,由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肖秧送往中南海。由于“邓家刀”材料安钢淬火,千锤百炼,刀口极其锋利耐用1992年,邓氏兄弟再次接到订单,生产了40把手工菜刀送往北京。不久,中央电视台来到龙水对邓氏兄弟进行了专访,并在央视2频道几度播出,邓家刀自此名传天下。

为探究邓家刀的前世今生,2019年1月14日,笔者与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治中一道,前往龙水工业园区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拜访了年80的邓孝文和现任总经理的邓修建父子。

我从孝文老人讲述邓家刀的历史与传统制作工艺的思路中,感知了一个人一个家族对一件事物的痴迷与专注,守护与传承。

龙水小五金因与大足石刻的渊源,家家户户都有打铁谋生的传统与习俗。先辈于1898年学艺,打石木匠具及刀具,其手艺在业界颇有名气。邓孝文老人出生于1939年,13岁就学打铁手艺,因体小力弱,只能打轻巧的刮胡刀之类。后又拜郑传仲为师,16岁就自立门户。之后又跟叔父邓炳全一起学打菜刀与石木匠具,微薄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糊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镇龙水的小五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搭上了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随着五金市场的兴盛,刀具需求猛增。呈现出“万家灯火万家明,家家传来叮当声;昼出耕田夜打铁,一业兴旺百业兴”的兴旺景象描绘了当时大足小五金产业兴盛场面在短暂的几年间,涌现出百余家菜刀作坊。因简易家庭作坊的门槛低,投入小,只要有气力,就能打菜刀。但产品质量却龙蛇混杂,良莠不齐。

“打制一把传统锻打菜刀很有讲究,不是说能打就能打得出的。”邓孝文老人说。

首先得备齐工具,主要包括打铁炉、风箱、铁墩、手锤(平锤、拱锤)、大锤、钳子(板钳、包耳钳、尖嘴钳、)、切子(俗称宰子)、长柄剪子、板锉、平锉、启子、手钻、磨刀石等工具一大堆。

其操作程序为:

第一步,选熟铁。选含碳较低的熟铁,进炉子烧红,宰成所需尺寸的毛坯。

第二步,选钢。以前的土钢要反复回炉烧红,多次折叠锻打,所谓“百炼成钢”,钢锻打是关键,做出来的菜刀才锋利。

第三步,“打发火”(复合技术)。把毛坯烧红,用宰子对破,镶嵌钢。再进炉子猛火烧至1300以上,取出快速锻打,只见火花四溅,称为“打发火”,使钢与毛坯融为一体。

第四步,成型。再入炉子烧红,取出锻打成型。上手师拿小铁锤打两下,下手甩大锤打一下,下手打的位置必须与上手落点一致,两人心有灵犀,协调配合。先打重,后打轻,方能逐渐成型。打完后,再回炉火烧至800

第五,修剪。用长柄剪刀修形,剪成大小长短基本一致。同时,用钢锉修样,削铁找钢,去掉软铁部分。

第六步,淬火。进炉子加热烧红,因每种土钢的材质差异大,加热的温度不一,全凭经验掌握,稍不留心就坏事。快速放入冷水或油中冷却,叫淬火,这道工序非常重要,以增加钢的硬度,关系到菜刀是否耐用的问题。有的铁匠搞了一辈子,都过不了此道关口。而现代工序称其为热处理。

第七步,校正。用小铁锤敲打校直,熟手敲打一把菜刀需要半小时,而生手则需要几个小时,还不能保证校直。

第八步打磨。启子启菜刀表面,相当于现在的抛光工序。磨刀石磨出锋利的刀刃。

第九步,上柄。将中敖等地生产的木柄,装配在刀把上。再用钢戳錾上“某某”字,以表明家作坊或制作者的名字。菜刀涂抹菜油防锈,包上硬纸壳后,菜刀的传统制作才算大功告成。

两个技术熟练的铁匠,每天只能做8把菜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把菜刀才卖1.2元,利润很薄。龙水菜刀当时畅销全国各地,比广东阳江、浙江永康、山东临沂的刀剪名气还大。

邓修建接过父亲的话茬,讲起他与菜刀的故事。

邓修建1963年10月出生在龙水镇幸光大队12队。因生于打铁世家,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到作坊帮父亲拉风箱铲煤炭打杂。读初中放学后回家,就帮父亲做菜刀。1979年进入大足一中读高中,因离家不远,读的走读,下午放学后都要到作坊打两小时的铁,才赶到学校上晚自习。

之前,父母亲和徒弟3人在家里打一盘小炉子, 1981年邓修建高中毕业后,就上炉子操作,当起了真正的打铁匠。他说:“世上有三苦打铁、划船、磨豆腐。”他身体单薄,开始的时候,拿起大锤打,累得腰酸背痛,身体被溅起的铁花灼伤,但为了生存,别无选择,只能硬扛着。

那时,一些外地客户晚上就住在他家里,因没有文化,请他代写发货单。他看后大吃一惊,他们卖给商人1.5元1把,而商人一转手,批发给全国各地的食品公司、肉联厂竟卖到3—5元1把,原来中间商的利润是打铁匠的几倍。倍感惊讶的他,便萌生了自己做生意的念头。

1989年腊月,他背了几袋自己做的刀子下重庆闯荡江湖,推销了两年。本想跟叔爷去陕西打拼,结果,父亲死活不答应,只好回家坚守阵地。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他结婚后,于1991年分家,便自立了门户。

他与妻子开起了夫妻作坊,搞老本行打菜刀。其间,还收了个徒弟。他与徒弟打毛坯,干重体力活。妻子则做冷作工序,每天生产10来把菜刀,谈不上有多少利润,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机遇在不知不觉中降临。机遇厚待有准备的人。那时,龙水五金市场在拓展摊位,他订了1个摊位,将自己的和足锋牌等其他菜刀一起促销。毕竟在市场上销售,远比在家里坐地等花开强多了,每天要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洽谈,视野开阔了,销量也随之大增。

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商机,邓修建琢磨一个问题:土菜刀卖1把1.5元,利润才几角。而不锈钢菜刀卖9元,利润有3元多。为何不斗胆试试?他说干就干,拿出仅有的1500元,开始转行制作不锈钢菜刀。资金不够就借、赊,办法是想出来的,出路是逼出来的。

思路决定出路。邓修建陆续购置了砂轮机、鼓风机,10余个工人加班生产,一做就是两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父亲他们6个人一天才打30把菜刀。而他在作坊每天就能生产100把不锈钢菜刀,不论数量与利润,原始操作方式都不可比拟。他也劝父亲搞半机械化,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生产效率,但父亲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他动员父亲和兄弟要跟上技术革新的潮流,不然会遭市场淘汰大家合伙再干他个人投资,自己只占1股,添置了弹簧锤、砂轮机等设备生产土刀,由传统劳作方式转变为半机械化生产,每天的产量由40把提升为300多把,父亲尝到了甜头,喜上眉梢。

1996年,大足县政府主导实施“龙水小五金振兴工程”,选派部分五金厂家老板去广东阳江、浙江永康学习考察。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家几乎全部实行了机械化生产,几千家企业,标准化生产,搞高端产品出口欧美,让他们一行看得目瞪口呆,更催人奋进。

视野的开阔打开了发展的格局。回来后,邓修建经过反复思考,得出了“调整思路,技术改造”的结论。拿出多年积蓄的16万元,孤注一掷,毅然到阳江购置一套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邓修建走到龙水刀具制造的前列,同行们对他大胆的举措,有的羡慕有的观望、不解、狐疑的态度。

干任何事业绝非坦途,正所谓福兮祸所伏,因为每天生产上千把不锈钢菜刀,人工淬火进度跟不上,加之材料供货商以次充好等因素,做出来的菜刀是“马屎皮面光,里面一包糠”,刀刃硬度不够,销量大减,几年之内就亏完了多年的积蓄,企业步入低谷。

在失败面前,他从不气馁,不抱怨,坚持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哪怕打掉牙也要往肚里吞。邓修建利用原有场地,回到传统工艺做菜刀,一直做到2001年,他有了一定积蓄。他到新疆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与朋友合伙做废钢材生意,头年赚了不少,但行情不稳定,次年又亏了回去。

2004年,邓修建背着空空行囊,又回到了龙水。路在何方?他陷入了沉思。几经分析论证,他如梦方醒,何不借他山之石攻玉呢?利用阳江的先进专业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引用山东滚轧技术,结合龙水的传统工艺,实施“三合一”优势互补,综合而成“不锈钢锻打”技术,其特点是“背脊厚,口子薄,使用省力,经久耐用”。经过锻打之后,分子结构更均匀更细密。热处理后,柔性与韧性更强。目前,整个大足的不锈钢菜刀皆采用了此工艺,质量焕然一新。

接下来材料问题困扰,他并不急于下手,经过全国各地考察后,锁定在浙江一家不锈钢厂定制材料。还有个关键环节的热处理问题成了拦路虎。他倡议和动员龙水刀具同行分工合作精诚团结,5家刀具厂联合出资45万元买回了宝贝疙瘩—热处理设备。他于2006年又投资20万元,在广东买了1条先进的刀生产线,还高薪聘请了两位阳江师傅负责技术,力争在质量上有所突破,因为产品不管你吹得天花乱坠,到最后一切都要拿质量说话。在这方面,龙水刀具作坊的教训太深刻了,因为质量、技术、成本问题,菜刀作坊由兴旺时的上百家,锐减为屈指可数的10余家

2007年7月,经过大足五金产业振兴的熏陶后,邓修建注册了“邓家刀”商标,动员弟弟邓修清、邓修举抱团发展,成立了“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并在大足五金科技园征地10亩建设了自己的标准厂房。2009年,厂址迁入大足工业园区,开启了邓家刀发展的新篇章。

2014年,去德国考察学习,收获了“做专、做精”的先进理念决定走品牌之路,打造百年牌子。他招贤纳士,每年加大投资搞研发,并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

邓修建有头脑、有思想,不满足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要开疆拓土,提档升级。2015年,他成立了电商部,在互联网上宣传企业和推销产品,并在全国各省市设立了销售网点。管理团队分为技术、生产、营销几大部分。团队每年都有新鲜血液,电商、美工设计均为专业大学生,彻底摒弃家庭作坊经营模式,现代企业管理之路为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身加大投入,已将传统锻打灶具、风箱、铁墩、淬火设备等制作工具和厂房等进行了有效保护,组建的“重庆市小五金锻打技术研发中心”获得了市级认定。2013年,邓修建获得“锻造工一级”职业资格认定,随后组建“邓修建首席技师工作室”获市委组织部、人力社保局命名,成为市级高技专家。

邓氏厨具公司坚持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成果迭出。自主研发的锻打不锈钢刀磨削工艺”“锻打刀自动抛光工艺”“锻打不锈钢刀砂带水磨工艺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锻打夹层菜刀”“锻打钢头菜刀”“锻打复合钢菜刀”“锻打刀坯用磁性自动砂带磨削机等7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部分被列入重庆市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名牌产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以专业生产传统锻打厨房刀具为己任,融合现代新技术,开发出不同材质的厨用切刀、砍刀、水果刀等200余个系列产品,以其背厚镗空、口薄锋利、省力易磨、经久耐用受到国内外客户青睐。如今,公司厂房面积逾6000平米,员工160余人。2011年9月,“邓家刀”被认定为“重庆老字号”;2016年12月,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1月,其“锻打切片刀”“锻打砍骨刀”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

谈及未来,邓修建信心满满。他说,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早已和自己的血液和灵魂相融,是大足的精品技艺,保持并发扬下去,是每一个邓家刀人的追求与梦想。邓家刀正努力践行——铸造中国刀具精品,打造中国锻打刀基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