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年找年味 老祖宗这样过大年

(2014-01-22 11:50:59)
标签:

史话

春节

习俗

趣闻

文化

分类: 非常识历史

马年找年味老祖宗这样过大年

/赵炎

深圳晚报121B07版,责编:马君桐

三晋都市报119A15版,责编:丁慧敏

(原题:回到古代过大年,有删改)

马年找年味 <wbr>老祖宗这样过大年

我们今天把元旦、春节和元宵节都分开来过了,实际上,这三个节日在古代是在一起过的,叫元夕,也就是大年春节,包括元宵节(上元夜)。当然每个朝代称呼各异,如元日正旦岁日,等等,也有直接叫元旦的。古人如何过大年?也是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然后出去玩?

1 不发短信发飞帖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此山臊原是瘴气之类,后被先民神话为一种叫的怪兽,说它怕竹子爆响儿。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遂成习俗。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全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宋代以前,拜年习俗一如今日,亲朋好友携礼品相互串个门,晚辈给长辈叩个头,说几句平安长寿迎新的话,长辈给晚辈拿点压岁的东西,整个拜年礼仪算是成了。但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帖,相当于今天的贺卡之类,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里说: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明清人也是这样,懒得要命。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2 送走穷鬼迎富贵

制作春盘的习俗由来已久了,而且各地春盘所用材料都不一样。

春盘又叫五辛盘,《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是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二月二日是迎富的日子,《岁华纪丽》载:有巢氏时,有人在这天领养了一个小孩,从而家富。后演绎为采蓬叶以代子,在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从西汉时起,又开始流行送穷的习俗,如扬雄有《逐贫赋》,其中就有送穷神的说法。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

唐代也有送穷的习俗,如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3 女化彩妆男挂幡

各种礼仪过场之后,就该应酬娱乐了,先把自己打扮漂亮一些。

据说这个习俗源自南朝刘宋,说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人日(正月初七)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后流俗于唐宋,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春节到来之际,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还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反正是怎么好看怎么画。

妇女臭美,宋代官员更臭美。据《东京梦华录》云: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满头挂上金色银色的,不知有啥好看的。

结伴出游也是女性的一种过年习俗。如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民间又叫走百病

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对妇女而言,其实是一种健身活动。而那些已婚未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4 没有春晚看迎春

春社是老百姓的娱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祭祀社神,以祈求丰收,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这一天可把老人与小孩乐翻天了。

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野老暮相哗是一种情形,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春日杂兴里,还描述儿童在春社这一天斗草的情形,互相用草角力,那是喧闹得一塌糊涂。

灯会,是古代春节娱乐中的重头戏,历朝历代都有灯会。唐代在元夕期间要放灯,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唐睿宗时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清时期的迎春仪式最娱乐,其丰富多彩与热闹劲儿堪比如今春晚。袁宏道有《迎春歌》,周希曜《宝安春色篇》云: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做伴,取意万象更新。《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地方官与民同乐,热闹非凡。

猜谜语,也是古人过大年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武林旧事》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到了清代,开始流行谜社,《红楼梦》里就有写集体猜谜的桥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当然,春节娱乐不能少了妓女。她们一年之内难得没有官役休息一天,于是,春节就相聚青楼奏管弦。如宋代教坊妓女原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春节期间则在市井演唱助兴。(赵炎)

 

http://wb.sznews.com/html/2014-01/21/content_2760745.htm

http://epaper.sxrb.com/sjdsb/20140119/index.htm

 

马年找年味 <wbr>老祖宗这样过大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