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景茂如何下基层

标签:
史话杂谈官场下基层文化 |
分类: 北晨报反腐 |
公孙景茂如何下基层
文/赵炎
《北京晨报》9月6日C07版,责编:蔡辉
《三晋都市报》9月14日第13版,责编:张琦
在古代,领导干部下基层,一般叫巡察地方,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中央对基层的重视,除皇帝偶尔微服私访外,还有各台省御史定期不定期地分赴指定区域按察吏治民情;
二是地方官员下基层,如州县官对本辖区的走访。本文单说第二种,看看隋朝廉吏公孙景茂是如何下基层的,跟后来的下基层有哪些不同?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北阜城人,“少好学,博涉经史”,被时人称为“书库”,算是一名学者型官员,先后仕北魏、北齐、北周,政绩斐然。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任汝南太守,后迁息州刺史,开皇十六年(596),转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特许其“上仪同三司”。
作为一代“良牧”,他身上可圈点的地方很多,如执法严明、廉洁自律、重视民生、鼓励种植等,但最值得说说的,还是下基层。
单骑独行,静悄悄下基层。史书上是这么写的:“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一个“好”字非常传神,喜好、习惯,以至于到了自然而然的地步。可见不是作秀。
且不说他以前是怎么样了,做道州刺史时,公孙景茂已78岁,其实际品级和官场荣誉都非常高。比如“上仪同三司”,也即开府仪同三司,在隋唐乃是从一品的高官;另外,隋文帝还给予其“进藩条”的表彰。
什么是“藩条”?就是朝廷通报,发给各藩及地方官衙专阅的一种文书。
那么大的年纪,那么高的品级,又是百官楷模一类的人物,他下基层,总该吹吹打打、前呼后拥才对,为何单骑独行,那么的悄无声息?为什么事先没通知、没安排,秘书、宣传干事不跟着,也不让下面乡(镇)村的头头脑脑来陪同呢?
领导下基层,出发点肯定都是好的,是真心实意、力所能及地去帮助群众的,亦有利于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但应该怎么下基层,确实大有讲究。
学学公孙景茂,放下官架子,少些“官威官仪”,戒掉官僚气,少些“劳民扰民”,轻车简从,静悄悄下基层,不给基层添麻烦,才能让群众满意。
下基层干什么?怎么干?记得有一篇署名文章,叫《下基层干什么》。作者写了干什么:“一是调查研究,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总结经验”;并进一步细化了怎么干,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基层和群众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荐人才”,“要把第一线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去搜来读读,非常具操作性的一篇文章。
作为古代地方官,公孙景茂受制于各种局限,在高度、广度上显然不如今天,但他有自己的下基层想法,干什么不必啰嗦,怎么干,他有章可循,那就是把道州打造成为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
公孙景茂是个学者型官员,他不可能不知道陶潜的这篇佳作。如何把这种虚幻的安乐美好的社会形态变为现实,也是许多有事业心、有抱负心的封建士大夫的从政理想。公孙景茂正是其中之一。
公孙景茂如是做:“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深入到各家各户,查看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看到德行好的、有一枝之长的,就在大家伙面前给予表扬;发现有过错行恶的百姓,则随时随地的训导,但不张扬,使群众有悔过自新的机会。可以想象得到,他是真与百姓打成一片了。
由于公孙景茂重视发展生产,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再加上德化的行之有效,道州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家在记述其事时,用了极度理想化的笔墨:“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好一幅大同社会的场景!
与《桃花源记》做个比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窃以为前者更为让我们惊叹!
干部下基层,多与老百姓交朋友,多用真心和爱心来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则群众的信任感就会增强,则《桃花源记》的理想就会转化为现实。古人能够做到的事,相信今天人也能做到。(赵炎)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09/06/content_24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