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太后的亲情大爱
文/赵炎
前188年9月,汉惠帝死了,很快,他姐姐鲁元公主也死了。吕太后一年内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状之凄惨,可想而知!然则史家并未对失去一对儿女的吕太后表现出丝毫的怜惜,反而百般予以嘲讽,说她“哭而不悲”,尽干嚎了,光打雷不下雨,还“有所思也”,叫人情何以堪?
引一段史料里的对话,让大家看看:“(惠帝死)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张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无)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高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
先是“泣不下”,达到目的了,就“其哭乃哀”,多么形象生动的描绘呀!跟真的似地。所谓“虎毒不食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们再去回味这段历史,有理由对《史记》和《汉书》的这些记载产生疑问。
其一,汉初母系政治是有实力与父系政治抗衡的,吕太后为何要畏惧大臣?其二,吕太后曾为刘邦蹲过监狱,当过人质,一路血里火里走过来的,刘邦的那一帮老兄弟老哥们,谁不对她敬爱有加?难道他们还能反过来害吕太后?这个立论不存在。
再说,韩信、张良、萧何、曹参等老一辈基本死光了,周勃、夏侯婴等皆已老朽,陈平虽为宰相,独力难支,自保尚不暇,有何资本跟吕太后唱对台戏?张辟彊只是一黄口小儿,纯属以孩童之心臆测人母之腹,岂非荒谬?而陈平之所以认可他的解说,史家亦如是记,恐怕更多的是依据吕太后之后的“临朝称制”而言的,而且,把人的“利欲之心”凌驾于天性之上,本身就有违当时主流哲学思潮里的“天道说”和“自然说”,经不起推敲。
赵炎无意为吕太后翻案,她的毒、辣、权谋和心机,在汉惠帝在位七年间已经有过充分的表演,但这些并不影响她的天伦亲情以及垂拱后的对于天下臣民的大爱。其后发生的两则虐童事件,也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辅证。
前少帝刘恭到底是不是惠帝的亲生儿?
按照史书的说法,因为皇后张嫣没有生育,吕雉就让她假装怀孕,用惠帝的另一个小老婆--周美人(周采女)的儿子暗中替换,同时,鸩杀周美人,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戏,这太子便是刘恭。如果这说法是真的,那么,刘恭就是惠帝的亲生子,也就是吕太后的亲孙子;若吕太后虐待亲孙子致死,基本就跟“狼奶奶”差不多了,再怎么骂她也不过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未必。
且不说周美人是否真的有儿子,单从史料记载来看,就漏洞百出。让张嫣假装怀孕?吕太后弱智呀?她才多大?惠帝死时二十三岁,张嫣是他的外甥女,就算鲁元公主十五岁结婚,当年生下张嫣,到前188年,张嫣也就十二三岁罢了,未成年的孩子如何装怀孕?如今的野史都在爆炒张嫣的处女之身,赵炎以为是可信的。
汉惠帝是一位“内修亲亲”的人,跟母亲、兄弟、姐姐等家人,都有很深的感情,乖儿子听母亲的话,娶了外甥女,那是孝顺,但事关人伦道德之一的血亲乱伦,惠帝是绝不会做的。这一点,吕太后焉能不知?又何来让外孙女假装怀了亲儿子的种?
另外,汉代并无后宫女子怀孕生育做记录的制度,周美人是否有儿子,外臣未必知道;再加上惠帝身体一直不好,十六岁即位,十七岁就生病不上朝了,有无生育能力,值得怀疑。从十年后的后少帝刘弘被虐杀时的群臣反应来看,也足以证明刘恭不是惠帝的儿子,而是吕太后临时找来的“赝品”,或者最多就是吕氏家族里的某个孩子。
真实的历史情形大概是,惠帝死了,没儿子来继承大统,如果吕太后不能解决惠帝的继嗣问题,皇位势必会落到齐王刘肥或代王刘恒的头上,这是她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就在吕氏族中找来一位孩子过继到张嫣名下,对外谎称是惠帝的亲生子而已。鸩杀周美人,只是假戏真做,掩人耳目罢了。如此一来,就撇开了前少帝刘恭与吕太后的血缘及祖孙亲情关系,后来刘恭因言被幽禁、被虐杀的惨剧,也就谈不上是吕太后不讲亲情。
刘恭这孩子也是,才四五岁的小家伙,别人说三道四的流言,他也信,还口没遮拦的说大话,表现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太后怎么能杀了我母亲而把我说是她(张嫣)的儿子呢?我现在年龄还小只能忍着,等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给我母亲报仇。”皇宫本来就是是非之地,你小不假,童言无忌,可这话明摆着属于“秋后算账”,谁听了都睡不着觉,更何况当事人之一的吕太后呢?
现在看来,小刘恭听到的流言或许有两个,一是生母被杀,二是自己不姓刘。前者可以宣之于口,而后者绝对不能。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一说话就把两个秘密全泄露了,否则,为母亲报仇,就得杀祖母,无论如何在情理上说不通。他既这么说了,吕太后也就容不得他了,很快就把小皇帝送进永巷宫囚禁起来,对外宣称他得了神经病,不能继续君临天下、供奉宗庙祭祀了。等舆论发酵差不多了,群臣也同意另立皇帝了,她就秘密虐杀了刘恭。
七岁的孩子呀!如果吕太后真是他的亲祖母,会下得了手?
后少帝刘弘的死,虽然不是吕太后亲手所为,但凡事皆有因果,若非吕太后把人家拉上马,人家又怎么会“摔死”?
小刘弘即位的时候,恐怕还没有七岁,所有的史料里都没有记他的出生年月,可见他是多么的“来历不明”。刘弘必须比刘恭小,不然前少帝的即位故事就得穿帮,下一个故事就没法继续演下去。且看吕太后是如何做铺垫的。
先把刘不疑(瞧这名字,真欲盖弥彰了)设定为惠帝第三子,封为常山王。而身为“第二子”(排序是刘不疑死后的事)的刘弘仅为襄成侯。待刘不疑一夭折,刘弘旋即继任常山王,一颗幼小的政治新星升起来了。再看时间,前186年7月,正是前少帝被幽禁的年份,不会是巧合吧?果然两年后,刘恭被虐杀,刘弘当傀儡了。
四年后,即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周勃、陈平等人先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然后开始对后少帝动刀子了。
这些老臣都不是傻子,年纪虽大,心眼儿可不糊涂,若刘弘真是老哥们刘邦的孙子,他们会狠得下心?再看具体执行的人是谁?太仆汝阴侯滕公也,就是夏侯婴。这人跟惠帝可不是一般的交情,大家还记得赵炎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及的惠帝小时候被他爹踹下车的故事吧,就是滕公给救的。如今让他去执行把惠帝儿子拉下马的命令,于情于理不合。但他还是去执行了,并言之凿凿对后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
当代王刘恒被迎归,即位为汉文帝,当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於邸”,所谓的惠帝的几个儿子统统被杀。若不是太尉周勃和太仆滕公的许可,有司谁有这么大胆子?
两个虐童故事说完了,吕太后的亲情没有受到影响吧。事实上,吕雉垂拱十六年,除了在帮助儿子即位的宫廷斗争中以及在维护自己的主政地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狠毒与权谋之外,在对待挚爱亲朋与普罗百姓方面,她是无愧的。
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爱儿子,疼女儿,甚至过度溺爱了唯一的外孙女张嫣,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坚持让张嫣嫁给亲舅舅惠帝,而顺理成章的做了皇后。
司马迁在“高后本纪”最后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乱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一评价是很高的,也很中肯。
吕太后对天下臣民实在是不薄,体现出了一种大爱。她以一国之母而行仁爱之政,以致“天下晏然”,百姓“衣食滋殖”,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这等远视胸怀和历史功绩,岂是幼小的张辟彊所能臆测和揣度?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就是,人家吕太后走过的路,比你张辟彊走过的桥还多,小张小朋友,你省省吧。(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