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如何改变二等公民身份
文/赵炎
《三晋都市报》2012年8月11日第B8版“茶馆”
责编:丁慧敏
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一般按照“九流制”划分,其中又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三个类别。分类固然很细,但主要社会群体依然还是四大类,即士、农、工、商,或者还可以直接划分为两大类,即士、农。士,可笼统理解为皇族、贵族及官绅,是御民的;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是主要被御的对象。二者的对立,构成了古代社会的两大等级主体。
就身份地位而言,古代农民看似高于手工业者、商人及其他杂类,名列第二,但被压榨、盘剥的程度,却是首当其冲的。也就是说,农民以下,包括农民,都是古代社会的二等公民。
当然,身份也并非不能转换。古代农民一旦放弃土地,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劳动,身份有可能会下滑。如朱元璋,原是雇农,属上九流,后出家当和尚,就沦为中九流;同样,他们也有改变自己二等公民身份、提升社会地位的办法。本文就着重探讨古代农民是如何改变二等公民身份的。
第一种办法是联姻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有过这方面介绍,低等级的家庭,一旦与高等级的家庭攀上婚姻关系,身份地位即可相应得到提升。但这种攀亲办法并非没有阻碍,因为古代婚姻法则一直强调所谓的“门当户对”,即双方的身份地位需要对等,才能联姻,否则会被视为藐视礼法,受到家族惩戒或舆论的谴责。赵炎发现,下列两种情形,却能有效规避这种阻碍:一是皇家选秀,二是贵族及官绅纳妾。
农民家庭有女初长成,若能入选宫廷,被皇帝临幸,生出子女或取得一定名份,会给整个家族带来莫大的荣耀,家族男丁地位的升格也是必然的。隋唐以前,朝廷选秀,一般在贵族及自由民(农民)家庭选择,工、商及其他杂类家庭出身的女子是没有资格参加选秀的。
宋代以后,这种规定有所放宽。如宋神宗的朱婕妤就选自手工业者家庭,其生父崔杰是商人,先后还有两位养父,姓任的养父是书生,后一位养父朱士安是开酒厂的,三位“父亲”均被封为太师或太保,成为皇亲国戚。
在“门当户对”的婚制约束下,农家女与士族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联姻,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允许女儿做“士”的妾,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的肚皮及所生子女的亲缘认同上。
母凭子贵,族以女贵,这在古代社会是常识。妾生子,有可能会升格为正妻,那么,正妻之娘家,就成为“士”的名正言顺的姻亲;退一步说,即便妾不能成为正妻,只要其所生子女在亲缘上认同母亲的娘家,同样可以提升娘家的地位。如《世说新语·贤媛》记载的农家女李络秀嫁给安东将军周浚做妾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改变二等公民身份的例子,李家也因此真的成了“士”。
第二种办法是修改家谱
家谱,是中国民间族群文化与史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家谱也存在造假的现象,大家所熟悉的刘备刘皇叔,其家谱就怎一个假字了得!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子还是出在身份的改变这个企图上。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血统延嗣论,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贵族永远是贵族,贱民永远是贱民,因此,老祖宗是何身份,尤为重要。像朱元璋那样自承“淮右布衣”的人,毕竟不多见,赵炎以为,他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古代农民想升格为士,在家谱里动动手脚,就显得很是必须。
西汉初年,山东一左姓农民通过修改家谱,将左丘明列为先祖,为其子参与当地孝廉选举造势,获得成功。尽管这件事被许多读书人视为大笑话(左丘明,其实姓丘),但山东左姓家谱至今还是把左丘明列为先祖的。古代家谱造假现象,许多典籍里都有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
第三种办法是读书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今天的口号,古代农民其实也是知道知识是有力量的,起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可有效改变二等公民的身份,完成向士的华丽逆转。但是,读书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或条件,在古代不是一般人就能读书的。尽管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可是,农民真正获得读书资格的时间,足足延后了一千多年,即隋代科举制的出现,逮至宋代县学的普及。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农民,这一点毋庸置疑。
科举制未出现之前,读书人也是士,无论他们是否做官,并不影响他们士的身份,原因就在于他们之所以可以读书,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门阀世族出身,对书本或知识存在垄断,而农民则无书可读。因此,在这之前,出现过萤囊照书、凿壁偷光、集萤映雪等许多农家子弟刻苦求学的故事,他们一旦读书有成,即可成为士,受到社会的尊重,哪怕他们并不稀罕做官,二等公民的身份必会得到改变。
科举制出现后,读书人的身份有所下降,特别是宋代以后,人人可以读书,只要有条件,农民也可以成为读书人,身份的转换显得很容易,但不确定。因为读书人需要考取功名,才能完成彻底的转换,否则就如孔乙己那样被人瞧不起,而范进中了举,杀猪的老岳父随即前倨后恭了,道理就在于此。但总体而言,读书人的身份依然远高于农民,如有个成语叫“耕读传家”,家里有读书人,可称为书香门第,开明士绅等等,离士的身份很近,比单纯的农民显得尊贵。
第四种办法是科考
我们知道,北宋末期,州县办学开始普及,南宋中期以后,私人办学也开始如火如荼,学馆、村校林立,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农民有书可读,成为读书人,但二等公民的身份并未得到改变,此时,参加科考取得功名就成为身份改变的分水岭。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宋代以后的各代均出现过凭借科考鲤鱼跳龙门,一举改变身份的农家子弟。
如明代海瑞,其祖上曾做过知县,算官绅之后了。但其父海瀚仅中禀生,即秀才,跟孔乙己差不多,也就是说,海瑞家最多算“耕读传家”,若不能中举,海瑞的农民身份恐怕不能得到改变。好在海瑞后来中举了,跻身公务员队伍,做了福建南平县教谕。
再好比范进这位文学典型,中举前常被杀猪的岳父骂“撒泡尿照照自己”,中举后呢,立马成为“老爷”了,为何?因为举人就是功名,有了做官的资格,二等公民变成一等公民了。
第五种办法是造反
这比较极端和血腥,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还是可以说一说,就史论事而已。
不是有句成语嘛,叫“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多如牛毛,成功者却是了了,但一旦成功,农民的身份就会彻底改变。如刘邦成功了,许多跟随他起义的农民,最终转换了身份,成为贵族;朱元璋成功了,徐达、常遇春等农民的儿子一下子做了名垂青史的人物。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方面的描述,如宋江起义后被招安,一帮子农民、渔民出身的人被朝廷封了官爵,等等。
二等公民与一等公民,在身份地位上的等级对立,是人类社会的通病,其身份的转换也普遍存在,不以时间、历史、制度和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今日之先进的欧美也发生民众游行向政府示威,就显得不可理解。
古代的士,若违法犯罪,在不能得到赦免的情况下,同样会沦为贱民,哪怕是贵为皇族后裔,被贬被废的大有人在。而作为二等公民的农民,通过上述五种办法,同样也可以升格为一等公民。
因此,在任何时期,都不要歧视农民或农民工,要不然,你会犯大错误的。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昭昭!(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