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日去哪儿避暑
文/赵炎
《北京青年报》20120613“历史纵横”
责编:曹芳
《辽沈晚报》2012年06月20日第C07版“文史大观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看来这个炎炎夏日曾经把杜甫老先生给折磨惨了,其时他在洛阳,热是热了些,还算好,不怎么潮湿,若是他在江南,又热又湿,那就不是打开窗户就能对付的了。有趣的是,好像白天不知夜的黑一样,唐文宗李昂显然不能理解杜甫的这份苦楚,他在看到杜甫这句诗时,立马联了一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可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哎,谁能跟你比?
把时光转到南宋,同样是过夏天驱暑热,南宋人的办法倒是花样百出,绝不是开窗户纳凉这么简单。他们除了吹风扇(一种风能的扇车)、吃冷饮冷食(南宋此类饮食品种很多,可参阅《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之外,还喜欢走出家门,到广阔天地之间大有作为地寻觅清爽的凉意。您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不就是“在乎山水之间也”吗?
那么,赵炎告诉你,你先别“也吗”成不,乐山乐水找清凉,只是南宋人选择的避暑胜地之一而已,他们还有许多可去爱去的地方呢,你恐怕敲破脑袋也想不到。
洗澡堂子最实惠。
酷夏时节,稍微在烈日之下活动一下就会满身臭汗,所以,夏天洗澡冲凉是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既然洗澡是必须的,那就顺带着消暑吧。尽管南宋时期,不少贵族家庭已经设置了浴池,但那毕竟是奢侈物件,普通人家还是要去公共澡堂子去洗的。譬如朱熹,算是当时达人了吧,依然要到外面去洗澡。
在南宋,公共澡堂子收费很便宜,每人次约两文到四文小钱不等,当然温泉浴就非常贵了,一般老百姓也不会去。据有些笔记记载,南宋的老百姓在夏天只要一进澡堂子,那算是逮着便宜了,惬意地长时间沐浴在凉水中不肯出来,令许多澡堂子老板头疼不已:里面人满为患,门外还排着长龙似的队伍在等着。有人写打油诗说笑:本来身无垢,只因水清凉,东家嫌客燥,频催欲换汤。笑死人了!
冰井小酌似神仙。
这是士绅或冰井管理员才有的乐趣。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各路(省)设有“冰井务”,专门负责藏冰雪和研制解暑降温的冷食品工作,每到夏天还负责分赏给大臣们。而一些有条件的士绅家庭,则有冷藏室,即在地下挖地窟藏冰。那个时候,你再有钱,也没地买空调去,所以,冰井或冷藏室就成了这些人的天然空调间。
南宋末年赵以夫有词曰:“凉馆薰风透。冰盘快剥轻红。”说的就是一帮人在冷藏室(凉馆)聚餐的情形,一句“薰风透”让人顿感后背凉爽无比。因为是在冷藏室里,所以连水果都是新鲜的。南宋袁文在《瓮牖闲评》中写道:“自古藏冰盖有用也,见于周礼并诗。至本朝始藏雪。今余乡亦能藏雪,见说初无甚难,藏雪之处,其中亦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诸果。久为寒气所浸,夏取出,光彩粲然如新,而酒尤香冽。”你看,酒是冰镇香冽的,水果是粲然如新的,所以,赵炎亦羡慕:这小日子不比神仙还美?
他们在里面避暑爽呆了,外面的人咋办呢?只好拣瓜落儿沾光:“冰井频窥爽发肤”,偷偷看看也感觉凉快,值得。
大家齐做“蹭风族”。
听说过有吃饭不掏钱的蹭饭族,没听说还有不想掏钱的“蹭风族”,可南宋时就有,且人数众多。
夏日炎炎似火烧,若有凉风徐来,当然感觉佳妙。但自然风毕竟不是想来就来的,有一种风却经常有,那就是茶馆酒楼等营业场所的“水激扇车”所吹的风。南宋时的“风扇车”可能已经走进更多的家庭之中,但并非大规模普及,而茶馆酒楼是一定有风车的。如王镃有《暑夕》诗曰:“朱门正役风车苦。”程垓有《浣溪沙》词曰:“闲倚前荣小扇车。”均说明其普及范围并不大。老百姓想享受清凉舒适的风,只能去蹭,做个“蹭风族”。
据史料记载:理宗时,临安“暑毒方甚,众纷至茶肆处,门前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甚至还有“行人未至心眼开”的。这是一个什么景象?像不像今天一些人爱在夏天去泡大商场?因为大商场里有中央空调。今人蹭大商场的空调,南宋人蹭茶馆酒楼的风车,大哥莫笑二哥,半斤八两差不多,都是一般的“蹭风族”。
且说这四个地方,休息一下。至于其他如四处寻觅卖冷饮冷食的地方,那是馋嘴小孩子最喜欢的去处,咱大人不跟孩子一般见识,是故不表,为嘛?你懂的。(赵炎)
新书《就在历史拐弯处》开始发售,全国新华书店正在铺货,卓越开始预售、当当、京东等亦在近期挂出,敬请支持!

http://bjyouth.ynet.com/3.1/1206/13/7187963.html
http://dnews.365jilin.com/html/2012-06/17/content_73125.htm?div=-1
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2-06/20/content_372151.htm
http://epaper.xuanwww.com/wnck/html/2012-07/03/content_88333.htm
http://epaper.lnd.com.cn/html/lswb/20120620/lswb1005037.html
http://www.hntqb.com/hntqb/html/2012-06/25/content_16267.htm?div=-1
http://epaper.tibet3.com/qhfzb/html/2012-07/18/content_107115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