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岔路与根的五个断想

(2011-09-18 12:01:30)
标签:

历史

拐点

文化

读书

杂谈

思考

步步惊心

分类: 拐点

岔路与根的五个断想

文/赵炎

岔路与根的五个断想

    人在旅途,会遭遇岔路;经营企业,会遇到危机;历史发展,同样不会循规蹈矩、尽如人意。这就面临如何选择正确方向继续前行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称为拐点。如何正确面对拐点、分析拐点、利用拐点,化不利为有利,是当事者的根,也是历史走向及文化发展的根。岔路与根的缠绵纠结,大抵可以做如下概括。

   

    历史说到底是人写就的,人,创造了历史,也决定着历史。通过改变人的意志和行为来调整人的情绪状态,就可以改变历史。比如,商纣王好酒贪色,性情暴躁,以至亡国于周。好酒算是商纣王的拐点,可惜他未找到属于他的根来改变、调整自己,是个遗憾。之后周王朝共传30代37王,存791年,应拜商纣所赐。

    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如果商纣是个琴棋书画爱好者,或者还会太极气功(当时没有),总之做到动静有所相宜,情操得以陶冶,从而使心境变得平和,专心于江山社稷,小小的西周姬氏可能有东向的机会吗?恬淡、平和的人,会带来恬淡、平和的环境,人如此,历史亦然。

   

    国人的历史热,如今是一种很“酷”的时尚,专家学者爱写,平头百姓爱读,这种“热”的背后,隐藏了人们怎样的心理需求呢?赵炎以为是“身份认同”之心理在驱使,或称寻根。

    对国人而言,历史是祖先的故事,可以强化“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并体现对中华民族“根”的眷恋。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历史文化既代表了中国人的独特之处,又体现了我们和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当全球化的大潮使得各个民族的界限逐渐模糊时,历史就成为一条纽带,把每个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拥有一份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这个心理需求中,历史上的每一个拐点所产生的或恶劣或华美的后果,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惊人的感染力,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刘邦是个市井无赖,朱元璋曾是癞头和尚,但这二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历史地位无人可比,原因何在?正是因为他们在民族面临岔路时选择了正确的路,为我们找到了根。

   

    不知别人怎样,反正我读历史,常常能读出哲理来。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小而化之,亦可具体体现到每个人的身上。成败得失、待人接物、修身养性,解读出人生的普遍见解,贯通了生活的智慧,具非常醒世价值。每一个历史的拐点,仿佛荒漠夜中亮起的几星烛光,能给漫行者以醍醐灌顶般的导引。

    大家所熟知的南宋“风波亭”悲剧,应该是抗金大业止步的一个拐点,但从根子上来说,岳飞在职场的失策,也是这个拐点的形成原因之一。环境决定人,而人在环境中应该学会“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不能进一步,那就退一步,闲适以自保。闲适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旷达,是一种浮华之后的淡定。岳飞若能这样,悲剧当不会发生。这个拐点与根的关系,着实有些沉重,难怪有人说:读经使人豁达,读史使人沉重。

   

    能够把握历史拐点的人,都是伟人,不是等闲之辈。历史不好写,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要以血与火为底色,堆积如山的白骨为架构,权谋诡计来涂彩,是历史人综合素养的表现。

    我说陈圆圆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其中涉及了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许多人物,却没有一个能与伟人划等号。陈圆圆可以是一个利用的棋子,但无人用她,她也不自用。同为女性,崇祯皇帝之嫂张嫣,却能积极与魏忠贤斗法,最终终结了明代太监乱政的历史,值得圈点。明末历史总带着家国之叹、故园之憾、怜物之鸣、惋世之思,就是因为无人能利用“岔路法则”来背书存根。

   

    一个繁华的时代,民众衣食无忧之后,还需要什么?赵炎以为,不外乎需要一种更持久、更长期的精神寄托,或称“心灵的港湾”。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必然会去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为此,人们求助于某种可以一生作为立身之本的思想体系。比如,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儒释道等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如今历史重新受到推崇,可能于此有关。

    读历史,离不开文化的沙汰和提炼,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需要来阅读与吸收,好比妇人选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心中才会美滋滋的。但愿我的小书中200余个拐点,会有某一个拐点适合读者的选择,尽管它还不成体系。在你伏案而随意翻动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放闲的感觉,会心默默一笑,那么,我笔下的这扇小窗,就算没白开。(节选自拙著《历史尽在拐点处》后记)(赵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