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帅哥杜牧与女孩交往如何秀美德

(2011-06-14 09:06:04)
标签:

杜牧

历史

文化

两性

读书

风情

分类: 我俗

美男春秋:帅哥杜牧与女孩交往如何秀美德

文/赵炎

帅哥杜牧与女孩交往如何秀美德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西安)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文宗大和二年春,杜牧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同年闰三月,又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也被录取。他少年英俊,出身世家,又在同一年中两度折桂,春风得意,一时在长安城中传为佳话。

    杜牧以中书舍人致仕,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紫薇”、“杜樊川”。他擅长诗歌和古文,而诗才尤其出众,以英发俊爽,精警秀丽的风格,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后人将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一生中,曾两度在扬州生活过。扬州地处淮南江北,正当运河和长江交错之点,水陆交通方便,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是唐代极繁华的商业都市。俗谚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以扬州为人间乐园。每至入夜之时,十里长街,笙歌盈耳,珠翠塞途,宛若仙境。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同时,杜牧的浪漫史也基本是在扬州期间完成的。

    大和七年四月,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由宣州(今安徽宣城)来扬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在唐代,节度使府掌书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因为节度使府公务繁重,“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昌黎先生集》)。牛僧孺辟杜牧为掌书记,可见对他的器重。

    公务之余,杜牧夜间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留恋于花街柳巷。杜牧本有贵公子习气,长得也帅,所谓“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元辛文芳《唐才子传》),如今来到扬州这样一个繁华之都,正是如鱼得水。对此,牛僧孺不放心,但又不便拦阻。于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换了便服暗中跟随保护,而杜牧始终没有察觉。

    大和九年,杜牧官拜监察御史,将赴长安供职,牛僧孺置酒为他饯行,语重心长地劝解他:“你气度旷达,性情豪迈,将来必然前途无量,只是我常常担忧你风情不节,影响身体。”杜牧掩饰说自己平时很检点,并无冶游之事。牛僧孺笑而不答,命人拿出一个小匣子,当面打开,里面都是些便衣卫兵的密报,上写“杜书记过某家,无恙”之类,杜牧羞愧交加,泣拜致谢,此后终生感念牛僧孺。

    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这一年秋天,杜牧的弟弟杜顗患有眼疾,病情加重,看不见东西,遂辞官到扬州住在禅智寺。杜牧十分焦虑,请了一位眼医石公集,和自己一起东下扬州看望杜顗。根据当时制度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为照顾杜顗,告假满百日后只得辞去官职,不再回洛阳。

    此次重来扬州,既忧心弟弟,亦自伤前程,杜牧不再有当年的冶游豪兴,从《题禅智寺》一诗可以看出他心情的黯然:“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想当年在扬州夜夜寻欢,且暗随者众,那是多么疏野豪放、快活潇洒;而今弃官为弟弟延医治病,卜居禅智寺,既忧心弟弟之病,又忧虑自身的前程,虽然身在扬州,去竹西胜景冶游的心情却是再也没有了,如此一想,自然是感慨万端。

    杜牧在不惑之年后,还写过一首追忆扬州幕僚生活的诗《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那么,杜牧有必要为自己的浪漫史感觉“羞愧交加”和感慨“自嘲”吗?赵炎以为大可不必。实际上,杜牧在与女孩交往过程中,非但不“薄幸”,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美德,他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才对。

    态度明确是一种美德

    杜牧对女孩的喜欢,从不遮遮掩掩,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直说。

    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美是很美啊,但还不够尽善尽美。”又说:“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能找到我喜欢的人。”

    结婚是一种美德。

    喜欢一个女孩,就执意要娶她。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一次竞渡活动。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我要娶她!”就将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

    这母女俩都很害怕,杜牧说:“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老妇人说:“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杜牧说:“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女孩的母亲表示同意,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不倚势凌人是一种美德。

    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果然获得了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与当年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女孩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

    杜牧责问说:“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这才出嫁的。”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她讲得很有道理,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敢于承认自己失约的错误,这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欣赏并尊重女性是一种美德。

    逢场作戏,杜牧也能全身心投入,这对当时地位低下的女性来说,无疑是心灵鸡汤。

    第一次离开扬州的时候,杜牧与自己的红颜知己、扬州当地的一位歌女(也说是张好好)作别时,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诗: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指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窗帘总不如。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前者着重写这位歌女长得美丽无比,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这位身姿轻盈美好的女子,正是豆蔻年华,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清晰脱俗。诗人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的粉黛没有人能比得上她。特别是“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窗帘总不如。”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独她俏,更是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千古名句。

    后者写诗人对这位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带上了感伤色彩。案头的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诗人对女子说:你看它为我们即将的离别也心有不忍,独自流泪到天明。在这首诗里,杜牧以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意境深远。

    不忘旧情是一种美德。

    离开扬州后,杜牧还时常思念扬州,思念扬州的故人,于是,又写了几首感怀扬州的诗。其中,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把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教吹箫的固然是玉人,那学吹箫的美丽歌女何尝不是玉人呢?(赵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