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淘宝”编年史

(2011-03-02 06:47:05)
标签:

淘宝

趣闻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南宋

“淘宝”编年史

文/赵炎

我们爱科学》杂志13年第五期 责编:杨勇

“淘宝”编年史

    作为最潮的消费方式之一的网络“淘宝”,如今真的成气候了,据环球网3月1日消息,在美国商务代表那里,淘宝网居然和北京著名的秀水街齐名,可见其销售业绩之辉煌。“淘宝”之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是因为其有着“宅居支付,便宜快捷,按需定制”等特点。而这三个特点,在中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说白了,即中国古人也喜爱“淘宝”,且在耐心上,尤胜于今人。

    最早热衷“淘宝”的,大概是唐代人。唐文宗年间,“广州通海夷道”有去往东南亚和波斯等地的四个轮船班次,由于朝廷大幅度减低了“蕃货”的关税,“并任蕃商列肆而市”,“不得重加率税”,所以,商业贸易非常发达,参与“淘宝”的人也非常多,“朱门阁第,阜通货贿,名著于时。”

    当时的临海(今台湾)太守的老婆非常喜欢“蕃货”,经常派人去跟胡商购买。有一次,当她听说胡商有一种“五色琉璃,光泽乃美于寻常珠宝”,立刻派人携重金订购。该胡商倒也守信,数年后再次随船队途经临海,欲将“五色琉璃”交付,奈何太守老婆已过世久矣。赵炎不免感叹:一代“淘宝”潮人就这样与“网货”擦肩而过。

    宋高宗时,有一位叫冯宝的武功大夫,随驾南渡。他的儿子在历史上很有名,即忠翊观察使冯安国。从他们父子的职衔看,似乎都是高宗的“跟班”。冯安国曾经受命管理过章安和松门市舶(来往商船),经常与胡商打交道,一定没少捞油水。尽管这样,冯安国还是对倒腾“蕃货”充满了热情,据《宋会要辑稿》里说,“安国徇市舶之利,盘剥商贾,动以万计,名助国用,实为私囊耳。”

    冯安国的女儿也是个“淘宝狂”,足不出户,却能得到各种稀奇的玩意儿。她还经常派家丁与胡商保持联系,打听货源,遇到新奇的东西,非想方设法据为己有不可。当时来自东南亚的胡商比较多,因为毗邻南宋,动辄数月即可往返一次,所以,这些胡商看着冯大人的金面,不敢得罪这位大小姐,往往象征性地收点钱了事,更有甚者还白送巴结她。至于预付定金所购之物,也能在短时间里帮她买到,毁约背诺者极少。

    有宋一代,权贵者及其族人参与“淘宝”的不在少数,因其掌控一方,权倾一时,无论内地商贾还是海外贩客,都乐于与他们结交,以牟取暴利。那个时候,商品没有价目表,特别是“蕃货”,更无可供参考的同类商品,价格都是商贾自己随口定的,说多少就是多少,估计那些“淘客”们没少做冤大头。

    南宋宰相谢深甫的儿子谢采伯,著有《密斋笔记》五卷,他在书中得意洋洋地说:“绍定四年,余耗时三载购得西洋乐管一,钱2000贯,羡煞时人也。”他却不知道,这简直就是天价了,按照当时白银与制钱的兑换,2000贯就是2000两白银,什么样的乐器值这个价钱?莫非是黄金打造的?

    有的“淘宝”爱好者不看好“蕃货”,而是把精力花在倒腾文化上,堪称“文化淘客”。如宋太宗八世孙赵汝适(1170--1231年),就是这样的人。

    赵汝适,字伯可,祖籍河南开封,祖父赵不柔南渡后,于绍兴初年寓居于天台县。宋宝庆元年至三年,以福建路市舶司提举兼权泉州市舶,在任上“暇日阅诸蕃图”、“询诸贾胡”,甚至花钱“约购夷书”,并“译以华言”,完成了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诸蕃志》。所记域外蕃国与地区多达58个,所记各国与地区物产多达47种,成为《宋史·外国传》的底本。

    利用“淘宝”著作,也算是前无古人了,赵汝适当真了不起。

    唐宋时,民间的“淘宝”也很热闹,只是成功率不是很高,能够获得兑现的,十居一二而已。一般热衷“淘宝”的,都是大城市的居民和东南沿海的老百姓,他们接触的胡商比较多,见多识广,手头也有些余钱,希望能够“淘”到一些便宜货。

    付了定金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那个时候没有特快专递,没有耐心,是不能参加“淘宝”的。机会好的,几年后又碰到了这个胡商,自然大喜特喜,买到了“蕃货”;机会不好的,这一辈子估计也见不到这个人了,定金自然就打了水漂,只能自认倒霉,后悔是无用的。

    日本著名学者木宫泰彦在《中日交通史》里说:“唐与新罗交通颇繁。楚州(江苏省淮安府)以北,现今江苏省与山东省沿海各州县,处处有新罗坊。坊中有总管,并有翻译,以利双方货易。盖新罗坊,即新罗人之居住地也。”“有一村落,其众一百七十人集资求货于新罗,总管得钱巨万,遂潜逃异地,数月后,此坊空无一人,方知受骗也。”

    这个新罗总管实在是个奸商,现在的“淘宝商”如果都学他这个样子,生意恐怕做不下去。所谓“无商不奸”的闲话,赵炎估计就是那个时候流传开来的,老百姓上当受骗的多了,当然要发发牢骚。

    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使得朝廷显贵“淘宝”之风甚盛。据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二》载:“和(郑和)每行前,诸公俱择日拜候筵宴之,间或钱物相约,货以洋器,有甚者提清单详列,状若中国之器贱于洋货矣。”明代中后期直至清初实施海禁,“淘宝”之风遂渐趋没落,几近匿迹。(赵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