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徐妙锦拒婚背后的三个疑问
文/赵炎

(设计台词:不答应求婚,我就不进屋)
明朝大美女徐妙锦和永乐皇帝朱棣之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未了情,在明人笔记中被广为传诵,说徐妙锦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天生丽质,才情出众。仁孝文皇后去世后不久,朱棣就找人说媒,想娶徐妙锦做皇后。出人意料的是,朱棣居然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徐妙锦根本不买他的帐,甩下一封拒婚书,扬长而去。这则宫廷情感事件,留给后人的疑问实在太多,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据赵炎整理分析,至少有三个疑问难以自圆其说。
第一,历史上到底有无徐妙锦其人?
按照《明史》的记载,大将军徐达确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老大是朱棣的皇后,老二是代王朱桂的王妃,老三则嫁给了安王朱楹。如果徐妙锦真有其人,肯定不是老大,那么,是老二还是老三呢?老二和朱桂生了多个儿子,也都封了王。朱桂这个家伙是个刺头,依仗老子和哥哥都是皇帝,经常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朱棣就赐玺书教训他:“闻弟纵戮取财,国人甚苦,告者数矣,且王独不记建文时耶?”这种是非缠身的人,估计他的老婆朱棣不敢碰。如果不是老二,那就只剩下老三了。
老三和安王朱楹没有子嗣,这是其一,其二是朱楹在1408年去了平凉,明人笔记里说朱棣求婚的时间是1407年,这种巧合很值得玩味,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联想空间。朱楹是安王,为何要去平凉就藩?是不是受哥哥欺负了?他和徐家老三结婚多年,为何一直未生孩子?1417年,年仅34岁的朱楹又为何暴毙于异乡?如果徐妙锦就是徐家老三,那么,朱楹身上的种种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兄弟之间出现了夺妻纠葛,哥哥是皇帝,掌握生杀大权,作为弟弟的朱楹,命运怎么也好不到哪儿去。
如果徐家老三就是徐妙锦的话,年龄上又存在悬殊,起码是不好理解。朱棣求婚的时候,徐达已经去世22年,徐家老大是46岁,徐妙锦此时怎么着也有30好几了。可是,朱楹去平凉的时候刚刚25岁,30多岁的徐妙锦又是如何嫁的朱楹?如果按照野史的说法,徐妙锦正当青春年少,难道徐达真的宝刀不老,临死前还能让老妻怀孕?
第二,徐妙锦为何要拒婚?
朱棣向徐妙锦求婚时48岁,正当盛年,且皇权稳固,政绩斐然,四海归心。这种男人极具男性魅力,很容易得到美女的青睐,徐妙锦为何偏偏不买账?从家族关系来看,如果徐妙锦是徐达的三女儿,那么,她就是朱棣的小姨子,同时也是朱棣的弟媳妇。大姐去世,丈夫受排挤,朱棣在此时示爱,正好可以寻找到新的靠山,徐妙锦怎么就断然放弃了?从历史角度来看,小姨子接姐姐的班,顺理成章做皇后,并非没有先例。况且据野史记载,朱棣是真心倾慕徐妙锦的美貌和才情,一心一意想让她做皇后,这样的机遇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徐妙锦为何不珍惜?
据赵炎对明人笔记的研读,徐妙锦拒婚,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伦理因素,徐妙锦饱读诗书,受到宋明理学的深刻熏陶,难以接受一女嫁二夫的结果。二是情感因素,她和丈夫朱楹之间情深意笃,容不下第二个男人,再说大姐尸骨未寒,她就上大姐夫的床,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三是文人气质,徐妙锦是诗词文章俱佳的一代才女,她的诉求应该是在精神领域,与朱棣的强势霸道显然格格不入。
但是,这样的分析依然难以自圆其说。徐妙锦毕竟是个弱女子,父亲不在了,大姐不在了,丈夫又无能,她何来拒婚的胆气?就算她性情刚烈,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可是,朱棣是何许人?有名的铁腕人物,对付一个弱女子还考虑“强扭的瓜不甜”?
第三,朱棣为何没有采取霸王硬上弓?
仁孝文皇后去世之后,朱棣一直没再立皇后,这是《明史》记载的事实。
有的学者说,朱棣对徐家老大有深厚感情,不忍心再立后;也有学者说,朱棣不立后,是为了赢得考察接班人的时间;据野史记载说,朱棣是因为徐妙锦的拒婚,一气之下才不再立后的,想虚位以待徐妙锦的回心转意。当然,这些说法多属猜测。综合前人笔记来看,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徐妙锦的拒婚,朱棣并未采取强制措施,做出霸王硬上弓的事情来,而是放了徐妙锦出家做了尼姑。
如果徐妙锦确有其人,如果拒婚确有其事,那么,朱棣的“宽宏度量”就值得大书一笔了。
首先,朱棣不得不考虑徐家在朝廷中的地位。徐妙锦的大哥徐辉祖是“靖难之役”的大功臣,大姐又是前任皇后,二姐则是代王妃,徐达的部属大多在军中掌握实权。如果朱棣对徐妙锦施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朱棣对仁孝文皇后确有真感情,有所遗爱,最终没有伤害徐妙锦。《明史》说朱棣与皇后相敬如宾,互相敬爱有加。
第三,徐妙锦的拒婚书设辞巧妙,反复强调自己从小生长于豪门大户,性甘淡泊、不慕荣华,而且一心向佛,宁愿远离红尘俗世,长伴古佛青灯,以此了却余生,使得朱棣彻底死了心。
这些道理固然说得过去,就怕朱棣并非讲道理的人。总之,笔者对自己的分析心理没底。如果徐妙锦本来就是民间好事之人的附会,属于子虚乌有的人物,一切的分析都是空谈,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