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秋第一“操哥”如何“操”社会
文/赵炎

我在四川讨生活的时候,经常听到“操哥”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务正业、不干正经事的人。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学问家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就很有些现代“操哥”的意思,他不太像其他同学那么死读书钻研学问,心思都用在搂钱、做官上了,凭一张凌厉的嘴皮子,“操社会”“操”出了大名堂,声望居然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子贡原名端木赐,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孔子的七十二贤徒中,他的学习成绩不算最好,但是口才出色,伶牙俐齿,善于雄辩,所以,孔子也很喜欢他。在论文答辩时,特设“言语科”还给了优秀。孔子为什么给子贡开“绿灯”呢?除了喜欢他的口才之外,最关键的原因是子贡太能赚钱了,学生时代就富得流油,经常周济老师与同学。孔子是热爱生活的人,懂得享受人生,有这个会赚钱的学生在身边,焉能不优哉游哉?
子贡的生意经一套一套的,无论是囤积居奇,还是猜测行情、贱买贵卖,每每斩获颇丰,铜板成袋成袋地往家里扛,看得孔子都眼热。其他学生如颜回、子路等,一个个穷的叮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孔子直摇头叹气,有什么法子?人家的生意经不是老师教的,完全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子贡赚到钱,连司马迁也跟着高兴,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史记·货殖列传》中都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夸奖子贡。
做“操哥”不光要会赚钱,还要有精干的办事能力,否则没有法子带“小弟”。对于子贡的办事能力,孔子是认可的。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游历,路经陈、蔡的时候,钱花完了,饭也吃不上,大眼瞪小眼,一个个垂头丧气,毫无办法。这时候,孔子想到了子贡,他太了解这个“操哥”弟子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他,天底下就没有子贡办不成的事。于是,让子贡就近去楚国想办法。果然子贡不负老师所托,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昭王亲自带着仪仗队来迎接孔子,不光解决了“肚皮”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孔子在楚国的影响。
在孔子的心中,时常会有些隐隐的遗憾,为什么?因为子贡这个学生不太“类师”。比如,孔子的某些理论主张在当时与时代气息格格不入,子贡经常把老师的理论进行分解,以适应时代需要,让孔子很无奈。老师谆谆教诲学生要讲社会道德,子贡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个在外为奴的同胞,回来后拒绝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这让孔子大为光火,认为子贡是故意破坏国家法律。老夫子也不想想,哪有“操哥”不反叛的。
在孔子的心中,有时还会郁闷一下,为什么?子贡的社会声望超过自己了。鲁国有个京官名叫孙武,这个人不太有眼力劲儿,居然公开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听了很不舒服,做“操哥”玩社会,但尊师重道还是必须的,你小子是在离间我和老师的关系呀,心眼太坏。于是,子贡赶紧做了非常谦虚的发言。没想到还有比孙武更实诚的人,有个官员叫陈子禽,听到子贡的发言,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这可不是盖的,让老师知道怎么办?其实,孔子早就听到有关传闻了。
孔子的毕生愿望是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思想。为了哄老师高兴,子贡拿出许多钱来,为老师置办了华丽的车马、行头,一大帮学生前呼后拥,热热闹闹,声势浩大,好像是国君出游一样,害得一路上所到小国的国君们无不惶恐,纷纷抬出接待国君的礼仪来接待孔子,这多有面子啊,把个老夫子高兴得不行,连连说道:劣徒会“操”,劣徒会“操”。
子贡这个人,“操社会”确实是“操”出大名堂的。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唯子贡的官做得最大,身居鲁、卫两国的宰相之位。看到弟子如此有出息,孔子非常得意,送给子贡一个“达”字评语,比送给子路的“果”字和冉求的“艺”字都要高。“操”到后来,老师和各位同学都需要子贡的关照了,生活上有困难,找子贡,想混个一官半职,找子贡。鲁、卫的国君认可、老师认可、同学认可,子贡的第一“操哥”身份也就板上钉钉了。
子贡不光是在国内“操”,还喜欢到国外去“操”,除了逮着机会就赚钱之外,最大的喜好是出使他国。最成功的一次,是出使齐、吴、越、晋四国,《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操社会”能力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许多小国国君虽然满心瞧不起孔子,却绝不敢轻视子贡,这个“操哥”惹不起。一是子贡的经济实力比一般小诸侯强多了,惹急了,收购了你。二是子贡能说会道,谁也不是对手。三是子贡也是官呀,做了两个国家的宰相,谁敢小觑他?所以,许多时候,孔子推销儒家理论,别人不爱听就离开了,但子贡每次谈论老师的理论主张,在座的人却不能不听,也不能随便离开,子贡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司马迁认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唯独儒学最后成为显学,全靠“操哥”子贡的推广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