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唱团》捏三把汗
文/赵炎

一本普通的文艺杂志《独唱团》“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唱”出声音来了。而且是不出声则罢,一出声即响彻寰宇:首批50万册被抢购一空,发行方紧急加印。这进一步证明了其主编韩寒的超级人气。但是,笔者看完《独唱团》之后,却不由得产生一些担忧,不为韩寒,是为该杂志。
用书号代替刊号来出版《独唱团》杂志,是出版方打的一个“擦边球”,也在其后的生存之路上埋了一颗“雷”。这颗“雷”随时有可能爆炸,让《独唱团》纸屑横飞,成为一曲永恒的“绝唱”。因为爆炸的时间表不在韩寒的手里,也不在出版发行方的手里,而是掌握在当局相关部门的手里。只要相关部门认定《独唱团》唱出了不“和谐”声调,不管这种“认定”是否符合民意,《独唱团》随时有可能被中止出版。毕竟《独唱团》杂志没有正规的刊号,而一天拿不到正规的刊号,这个引爆的“借口”就存在一天。这是赵炎为《独唱团》捏的第一把汗。
据媒体报道说,“就在杂志上市当天,数位以80后新锐作家自诩的人,对韩寒和《独唱团》进行了炮轰”。尽管这种“炮轰”对韩寒本人和《独唱团》杂志来说,根本无关痛痒,且还能“以引发争议”为杂志造人气、作宣传,但是,出版方还是应该有所警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这种来自文坛内部的不同声音极具破坏力,譬如“炮轰”里提到的“流水账簿”、“病态文字”、“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等词语,在目前的网络里还是非常有市场的。如果在办刊方向上不加以警惕,弄不好再来个纸媒类的《非诚勿扰》被封杀掉,就会令读者寒心。真的出现这种结果,就不只是笔者捏的第二把汗,而是广大“韩迷”要为《独唱团》流泪了。
首期《独唱团》对于作者群和文章的选择,也让赵炎手心冒汗。这一期杂志里,韩寒自己执笔的文字并不多,也看不到任何文坛大腕的手迹,却选用了网络名人罗永浩、“非正统文人”石康、创作歌手周云蓬等人的文章。有媒体评论说,这样的选择体现出浓重的“韩寒味”,是与主流文学划出“楚河汉界”。窃以为,这种评论对新生的《独唱团》来说是不负责任的。漫说目前的韩寒需要低调,《独唱团》需要低调,媒体在评论时则更应该低调。《独唱团》的稿费比一般刊物高出数十倍,发行量动辄近百万,如此“名利双收”的好事,那些文坛大腕们却只有在一边看的份,他们心里焉能不窝火?要知道,他们代表的可是“主流”,若是不能有效平衡其“名利之心”,恐怕会勾起他们的“文革心态”。
刊物需要个性,这不假,作为主编的韩寒,把自己一贯的独立思考和反叛姿态融入刊物,也是正常之举。惟其如此,《独唱团》一经面世,就让读者充满了期待,赢得了广泛认同。笔者所捏的三把汗,也许是杞人忧天,只是希望《独唱团》这本“文艺范儿”能够健康成长,不被扼杀,只是希望《独唱团》的“生气和生机”能够长存,唱出它永远的“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