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批梁祝之英台最伤男人心
文/赵炎

历来有关《梁祝》的文艺作品,我最喜欢徐克导演杨采妮主演的电影版本,虽说娱乐成分居多,但大体走向还是符合人之性情的。杨采妮把祝英台演活了,美丽、灵性而凄婉,可谓形神俱备。自古以来,《梁祝》不同版本太多,然祝英台之形象早已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群中定格,她的多情、专一、才华与刚烈,成为衡量人世间情感的定盘之星,是不容许出现丝毫非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赵炎认为,对祝英台的形象需要进行反思,对《梁祝》爱情悲剧更需要从男女关系这一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或能对当今社会红男绿女们有所裨益。说到底,像祝英台这种类型的女人,是最容易对男人产生致命伤害的。
女人味不足,让男人望而却步。祝英台不是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概的闺阁人物,童年时即有效法父祖辈做巾帼英雄的志向,可惜“淝水之战”已过,朝廷再无战事,巾帼英雄是做不成了,不得已降格以求,女扮男装负笈游学。有道是,当兵三年,老母猪变貂蝉,古代的书院清一色是男学生,一如兵营所在,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根本没有任何机会与女子结识,如果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桃色新闻还不知道要发生多少回呢!祝英台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装得太像男人了,和梁山伯同床三载,竟然无丝毫性别暴露,不能怪梁兄愚钝,要怪只能怪祝英台装得太像。一个缺少女人味的女人,爱情碰壁应属正常,即便擦出爱情火花,到头来受害者多半还是男人。
女人弯弯绕太多,男人唯有装傻充愣的份。从草台结拜开始到十八相送结束,整整三个春秋,祝英台旁敲侧击费尽心机,最终也没能说出一个“爱”字,倒让傻乎乎的梁兄累得够呛。现在的人常说,男追女,如登山,女追男,隔层纸,不就是一层纸嘛,捅破了就是了,做人何必要那么多弯弯绕?祝英台错就错在弯弯绕太多。男人大多粗心大意,偌大一个书院,凭谁也想不到会出现一个女同学,何况梁山伯又秉性憨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难为了梁山伯。假如祝英台最后真的嫁给了梁山伯,日常生活中,祝英台有话不好好说,这边一个比喻,那边一个暗指,再聪明的男人,也有马失蹄、会错意的时候,等着吵架吧。
做事虎头蛇尾,万般柔情也白搭。许多文艺作品都歌颂祝英台的刚烈,赵炎认为其实不然。祝英台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实施起来显得虎头蛇尾,至少是不够彻底。既然能女扮男装和那么多男人混在一起,说明胆子够大;既然对梁兄“一点相思,万般柔情”,又何必屈服于一纸婚约?既然可以在缔结婚约后实施了“拖延之计”,为何不干脆逃婚?其实,祝英台是有榜样的,她的前辈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事情,就发生在几百年前的西汉,她为何就不能效法呢?碰到这种虎头蛇尾的女人,别说懦弱的梁山伯,就算马文才这样的男人,恐怕也生不出什么信心,郁郁而终,在所难免。
动不动寻死觅活,伤透男人心。梁山伯命薄,死则死矣,然而,活着的人还是应该好好地活着的,上有父母要尽孝,下有生命应珍惜,就算择偶非人,大不了不嫁。既然能够做出殉情的“壮举”,为何不能以死相抗婚约的缔结或者撕毁婚约?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祝英台如果不死,区区二十岁的年纪,还怕找不到第二次爱情?她偏偏就一根筋,老天爷也偏偏就一根筋,在祝英台出嫁的途中安排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震开了梁山伯的坟墓,让祝英台有机会跳了进去。祝英台一死,父母伤心,男人们更伤心。马文才是第一个伤心男人,洞房花烛泡了汤不说,还背了个千古骂名;梁山伯也伤心,入土不得安宁,化作了蝴蝶,永远失去了转世投胎再做人的机会。最伤心的莫过于天下男人了,有了祝英台殉情的先例,于是乎,女人们都学会了寻死觅活的“高招”来对付男人,男人们从此“呜呼哀哉”了!(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