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人是曹操成功的基石
文/赵炎

读<三国演义>,品乱世英雄,对曹操这个人物总是充满了钦敬之情.我们知道,三国之所以出现鼎立的局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比如,刘备得孔明而行天下,人才是主因,孙权赖父兄而居东吴,家族是主因,而曹操什么也没有,他既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三公世袭,剿灭“黄巾”后得了个骑都尉的官职,还在意图推翻董卓的时候弄丢了,流浪回乡,平民一个。就这样白手起家,照样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逢乱世,连"浪花"都可以淘尽英雄,曹操却笑到了最后,除了他能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进行自我的不断超越之外,会做人恐怕是他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对待朋友讲究一个"真"字.曹操从洛阳流浪到陈留,一路上结交了许多豪杰,他散尽家财,依靠这些朋友很快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与袁绍等关东诸军一起准备讨伐董卓。袁绍看不起刘备三兄弟,曹操却对他们青眼有加,一点儿也没有副盟主的架子.如果没有曹操的真诚相待,大概刘关张三人不会拼死效力,我们也看不到"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和"关羽义释曹操"这样的精彩情节了.曹操对朋友那是没得说,刘备心里清楚,关羽心里更清楚.曹操的许多手下其实都是他的朋友,正是这些朋友为他打下了半壁江山.
对待故人讲究一个"谦"字.许攸是曹操的故交,有一次深夜来看望曹操,当时曹操正准备解衣歇息,听说许攸到访,来不及穿鞋子,就光着脚出来迎接,两个人携手共入,曹操竟然先拜许攸。许攸很是惊讶,说“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曹操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对故人能够这样谦逊,作为故人的许攸自然要以良策回报,于是,袁绍大军的粮草就遭了殃了.
对待同事讲究一个"宽"字.官渡之战胜利后,有人从袁绍的文件堆里捡出许多来往书信,就报告曹操,说朝廷及军中有许多人与袁绍暗通文书.身边的人就劝曹操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我亦不能自保,况他人呼”。命手下人把那些文书全部烧毁,就当没发生这回事情一样。对待同事竟然宽容到如此地步,事业还能不成功吗?
对待自己讲究一个"严"字.征张绣的时候,曹操刚刚下令“军士不得践踏麦田,否则军法处治”,他的马就开始不争气,受惊窜入麦地,践踏了不少麦子,上了"军事法庭"倒难坏了"法官们",主帅是杀不得的.曹操说,既然如此,我就割发代首吧。割一缕头发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头发受之于父母,是古人头颅的象征,是丝毫损伤不得的.曹操通过对自己的严,达到了令行禁止的目的.
对待侮辱自己的人讲究一个"容"字.名士弥衡不满意曹操给的工作,上演了"击鼓骂曹"的闹剧,曹操没有杀他,派人送弥衡去刘表处谋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历数曹操的罪状,还骂到了曹操的父祖,被俘后,曹操也没杀他,安排他做自己的秘书.打败了袁绍后,曹操来到了袁绍的城门前,突然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直呼曹操的小名“阿满,无我你能从此门入”?回头一看,原来是大功臣许攸,曹操也一笑了之,没有追究.
对百姓讲究一个"情"字.有人说曹操是"奸雄",对老百姓很苛刻,其实不是这样的.曹操的毕生所求是完成天下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对百姓的"大情".有一年冬天,曹操的军队要过河作战,但是河水结冰了,船无法行走,曹操下令征召百姓敲冰找船,许多老百姓因为天气太冷,不愿意下水,就纷纷逃跑,曹操很生气,就派人把这些百姓抓回来斩首,可是当看见那些冻得瑟瑟发抖的百姓们,他又舍不得杀了,还劝百姓们赶快躲到山里去.
曹操是非常会做人的,他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学业,却能在"做人"上痛下工夫,所以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舆论的广泛支持.当时许多重量级的人物都为曹操捧场大造舆论,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以知人著称的许劭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如果不会做人,就会失去舆论的支持,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基础。(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