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为何被史家称为“秦淮八艳”之首
文/赵炎

常熟柳如是墓
读于余怀的《板桥杂记》时,仅见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由于《板桥杂记》成书在前,可见当时只有“秦淮六艳”,柳如是、陈圆圆是后人加进去的,才有了“秦淮八艳”的说法。那么,柳如是为什么能后来居上,被史家称为“秦淮八艳”第一人的呢?
如果对这八个女人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她们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她们都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节气。其次,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最后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柳如是能从八艳中脱颖而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她的爱国民族气节更突出。早年的时候,柳如是就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不幸的是陈在抗清起义中战败而死,让她痛不欲生。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坚持抗清斗争。南明小朝廷垮台后,柳如是动员钱谦益投水殉国,钱谦益说水太冷而退缩降清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柳氏留在南京没有与钱北上,并多次通过书信成功劝说钱保持民族气节辞官南下,并鼓励钱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在此期间,柳如是还亲赴前线资助慰劳抗清义军。柳如是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民族气节是优于其他七个女人的,应在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之上。
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如她的七绝《杨柳》:“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在松江时,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也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是“秦淮八艳”中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个。
她的爱情极富传奇色彩。柳如是与抗清义士陈子龙的爱情,短暂而悲壮;与钱谦益的爱情却具有十分的戏剧性。钱谦益在松江时曾与柳如是有过一面之缘,对柳的才貌十分仰慕,由于陈子龙的缘故,只好作罢。后来钱谦益罢归常熟筑耦耕堂,邀嘉燧读书其中。某一日,下人报说有晚生柳儒士来访,见面后竟然是一似曾相识的俊俏美少年,数语之下顿悟:面前的“儒士”不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如是”吗?遂成一段老夫少妻的爱情佳话。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江南的小桥流水处,到处留下了他们爱情的足迹。钱谦益得到了爱情的滋润,直到1666年活了七十九岁才卒。也就在这一年,乡里族人聚众欲夺钱谦益之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家产业,一边报官一边用缕帛结项自尽。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赵炎)
加载中,请稍候......